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425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于宁 《现代农业》2014,(1):35-35
<正>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叫行军虫或夜盗虫。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最喜欢取食禾谷类农作物,如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大发生时,对其他农作物、杂草、树木等都能为害。粘虫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发生时短时间内就可以将作物吃成光秆,造成严重减产。一、生活习性粘虫无滞育现象,只要条件适合,可连续繁殖和生长发育。我国由南至北每年发生2~8代。粘虫发育一代所需的天数以及各虫态的历期,主要受温度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第一代卵期6~15天,以后各代3~  相似文献   
69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于2019年5月被发现已经入侵至重庆地区, 6月底在江津地区的高粱地中也发现了少量的草地贪夜蛾,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玉米黏虫(Mythimna seperata).通过分离培养同一生境内的草地贪夜蛾和玉米黏虫的肠道细菌,结合16S rDNA测序完成了这两种害虫肠道优势菌属水平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19个细菌分离株,其中分离自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归为5个属,分别为欧文氏菌属(Erwin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离自玉米黏虫肠道细菌归为6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时我们也对采自玉米地和高粱地的草地贪夜蛾肠道微生物优势菌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江津高粱地中的草地贪夜蛾中没有发现克雷伯氏菌,但该菌在巫山、巫溪玉米地的草地贪夜蛾中大量存在.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核心微生物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93.
粘虫每年会在越冬区和非越冬区进行季节性的往返迁飞,20世纪60年代将粘虫在中国东部地区的越冬北界确定为33°N,但其在西部地区越冬的相关信息一直未见报道。为确定粘虫在中国西部33°N能否越冬,于2015年至2018年在中国西部33°N附近的汉中、安康及杨凌3个地区设置观察点展开调查。每年11月将室内饲养的粘虫末龄幼虫放置在观察点进行笼罩试验,12月至翌年3月定期调查粘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自12月至翌年3月,粘虫在3个地区的越冬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自2016年至2018年每年的3月份,汉中地区粘虫的最高存活率分别为:3.77%±0.80%,2.33%±0.60%,0.17%±0.17%;安康地区分别为:4.00%±0.38%,1.83%±1.01%,1.83%±0.12%;杨凌地区分别为:0,0.15%±0.04%,0.63%±0.08%。并且在越冬结束时,汉中地区成功羽化的最高粘虫成虫数量分别为8头、9头、1头;安康地区分别为9头、8头、4头;杨凌地区分别为0头、1头、2头。初步认为:粘虫在中国西部33°N附近的陕西地区零星个体可以顺利越冬。同时首次探明粘虫在中国西部地区的越冬界限可能在33°N以北。  相似文献   
694.
本研究利用黄板、蓝板和混色色板对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等常见昆虫进行诱集并比较结果,旨为茶园科学合理使用粘虫色板防治虫害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三种色板对靶标害虫小贯小绿叶蝉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混色板>黄板>蓝板,混色板的诱集数量为5.31头/面;对其他害虫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黄板>混色板>蓝板,黄板的诱集数量为3.27头/面;对寄生性天敌昆虫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混色板>黄板>蓝板,混色板的诱集数量为2.73头/面;对捕食性天敌昆虫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蓝板>混色板>黄板,蓝板的诱集数量为0.73头/面;对中性昆虫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黄板>蓝板>混色板,黄板的诱集数量为20.78头/面;对传粉昆虫诱集数量高低依次为蓝板>黄板>混色板,蓝板的诱集数量为1.27头/面.三种色板诱集茶园昆虫中益害比比值高低依次为蓝板>混色板>黄板,分别为:0.48、0.40和0.31.粘虫色板虽然对茶园害虫诱集效果较好,但其对有益昆虫的不利影响亦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95.
粘虫具有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等特点,在大发生年份,5~6龄幼虫可吃光植株,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介绍了粘虫的主要特征、分布与为害,提出了大田虫情预报与虫害防控措施,可为粘虫综合防治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96.
本研究采用胃毒法测定了噻虫嗪悬浮种衣剂(SC)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和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35%噻虫嗪SC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在1.12~2.24 g/kg之间对两种粘虫均具有明显的毒力,且在玉米不同苗龄对不同龄期及种类粘虫的毒力均存在一定差异。玉米出苗2周,噻虫嗪SC质量浓度为1.12 g/kg时对东方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92.83%,对劳氏粘虫2龄幼虫的毒力效果达57.13%。与劳氏粘虫相比,噻虫嗪SC对东方粘虫的毒力更强。本研究为生产上选用噻虫嗪SC防治玉米粘虫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97.
解芬 《现代农业科技》2023,(9):100-101+105
为了检验不同品牌蓝色粘虫板以及蓟马信息素对烟蓟马的诱杀效果,探索更为安全、高效的烟草番茄斑萎病防治技术途径,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小百户镇开展了不同品牌蓝板及蓟马信息素防治烟蓟马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种蓝板对烟蓟马的诱杀效果明显,表现为诱敌品牌蓝板>诱尔品牌蓝板>可降解蓝板;添加蓟马信息素诱芯大幅提升了对烟蓟马的诱杀效果,以诱敌品牌蓝板+蓟马信息素诱芯处理对烟蓟马的诱杀效果最佳,单张诱杀数量可达2 421只,对烟草番茄斑萎病的防治效果也最好。  相似文献   
698.
通过比较3种测报工具(诱蛾器、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对吉林省粘虫成虫的诱捕效果,结合卵巢解剖技术确定粘虫虫源类型,探讨适用于吉林省各虫源类型粘虫的监测工具。结果表明,吉林省的粘虫成虫可分为迁入型、混合型、迁出型3种虫源类型。3种测报工具均能有效监测粘虫成虫发生的相对高峰期。以诱集数量为标准,针对迁入型虫源,选择诱蛾器、高空探照灯为测报工具;针对混合型虫源,虫情测报灯诱捕效果较好;针对迁出型虫源,选择虫情测报灯、诱蛾器为适宜的测报工具。  相似文献   
699.
粘虫板”是一种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植物保护机械,以此开展的物理诱控技术是现代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但术语“粘虫板”有多个同义名称(例如诱虫板、色板、粘胶诱捕器等)长期并用。为了方便今后植保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建议将“粘虫板”及其同义术语统一称为“有色黏板”。  相似文献   
700.
为探究饥饿胁迫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代谢活动的影响,选用其4~6龄幼虫进行饥饿处理(1 d,2 d,3 d),分别测定饥饿及正常取食的粘虫幼虫糖原、海藻糖含量和蜕皮激素[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滴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饥饿组随处理天数的增加,其糖原含量逐渐降低,4~6龄饥饿第3天时分别为15.11 mg/g、16.13 mg/g和15.50 mg/g,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海藻糖的含量则逐渐升高,各龄期饥饿第3天时分别达到35.41 mg/mL、39.56 mg/mL和40.06 mg/mL,其中第2天和第3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龄对照组的20E滴度先升高后降低,且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幼虫在第3天蜕皮进入5龄,而饥饿组第3天的20E滴度为39.92 ng/L,较对照组的最大值49.71 ng/L低9.79 ng/L且差异显著,但饥饿组在处理第3天时却未发现蜕皮;5龄饥饿第2天和第3天的20E滴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幼虫在饥饿胁迫下生长发育减缓,但6龄饥饿组的20E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该阶段20E急剧增加,使末龄幼虫加快发育以便提前进入蛹期,各龄期饥饿3 d时其20E滴度分别为39.92 ng/L、45.36 ng/L和48.03 ng/L。可以看出,糖原、海藻糖和蜕皮激素均参与粘虫幼虫对饥饿胁迫的适应,这为进一步揭示饥饿肋迫下粘虫幼虫体内关键因子的调控机制以及繁殖适应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