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133篇
农学   64篇
基础科学   30篇
  55篇
综合类   908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602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1株毛栓菌所产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主要考察了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热稳定性、pH稳定性、激活剂及抑制剂的类型.结果表明:该毛栓菌所产CMC-Na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值为4.8,酶的热稳定性范围为30 ~ 50℃,60℃之后酶的活性急剧下降;pH值稳定性范围为5.0 ~7.0,pH值8以后酶活性急剧下降.金属离子Mn2+对CMC-Na酶有较大的激活作用,Cu2+和Mg2+对酶起抑制作用,Ca2+和Fe3+对该酶的活力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2.
高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筛选能在高温(55~75℃)好氧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评估其降解秸秆的能力与产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从高温期堆肥中采样,以水稻秸秆粉为唯一碳源,通过55、65℃和75℃连续高温传代驯化并分离筛选耐高温菌,结合水解圈和水稻秸秆崩解试验筛选不同高温下高效降解秸秆的目标菌株,采用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分类地位,通过分析目标菌株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在50~90℃之间的热稳定性,解析其高温适应性机制,评价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高温驯化分离得到13株耐高温降解菌,其中B-5、B-6、B-7和B-11的纤维素和秸秆降解能力较强,而只有B-7和B-11在55~65℃和75℃具有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将其认定为目标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7和B-11菌株与芽孢杆菌科高度相似,分别命名为短小芽孢杆菌B-7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11。酶活热稳定性分析发现B-7和B-11各纤维素酶活性在50~90℃之间先升高后降低,其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5~65℃和70~80℃,其中B-11在85℃时的相对酶活仍高于60%。研究表明,菌株B-7和B-11是耐高温高效秸秆降解菌,其具有不同高温偏好性,纤维素酶热稳定性强,在秸秆高温好氧堆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为分离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底物,从腐熟的苹果树枝条中选择性分离到24株真菌,利用刚果红染色法初筛测定,发现有8株菌具有产胞外纤维素酶的能力。对初筛试验中透明圈/菌落直径较大的菌株进行纤维素酶活测定,最终获得1株高效产胞外纤维素酶的菌株10,其滤纸酶活性、内切酶活性、外切酶活性分别达到13.26、36.67、12.06 IU。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通过单因素优化发酵条件,得到该菌最适产酶培养条件为pH=7、羧甲基纤维素钠含量1.25%、硝酸钠含量1.50%,优化后其滤纸酶活性、内切酶活性、外切酶活性达到27.80、57.30、29.10 IU,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09.65%、56.26%、141.29%。菌株10能够高效产生胞外纤维素酶,为果树枝条的腐熟利用和纤维素酶的工业化开发提供了高效菌株。  相似文献   
84.
绿色木霉纤维素酶AS3.3032固态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研究以麦麸和汽爆蔗渣为主要原料 ,采用绿色木霉AS3 30 32 (Trichodermaviride)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 ,研究了氮源、碳源、表面活性剂、接种方式、培养基含水量、培养温度、培养基起始pH值对绿色木霉产酶活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①以硫酸铵为氮源 ,其FPA ,CMC ,和 β Gase酶活力均较高 ,每克干曲分别高达 12 2 5FPAU g ,1470 0CMCU g和 119 3β GaseU g ;②碳源以麸蔗比为 3∶2时 ,FPA ,β Gase和CMC酶活力均为最高 ,每克干曲分别高达 138 2FPAU g ,134 6 β GaseU g和 16 0 3 1CMCU g ;③添加 0 1%的Tween 80和 0 5 %~ 0 7%的洗衣粉可分别提高FPA ,β Gase和CMC为 2 3倍、2 8倍、2 3倍和 3 1倍、3 7倍、3 0倍 ;④培养基含水量、培养温度、培养起始pH值分别为 2 5 0 % ,2 8℃和pH3 5 ,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85.
里氏木霉利用杂细胞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里氏木霉 (Trichodermareesei)为产酶菌株 ,杂细胞为产酶诱导物 ,通过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研究结果表明 :杂细胞、稻草粉、麸皮三者之比为 2∶4∶4,氮源为硫酸铵 (总氮量为 0 4% ) ,料水比为 1∶2 ,2 8~ 30℃恒温培养5d ,为最佳产酶条件 ,CMC酶活达 5 16 6 4IU/g干曲。在培养基中添加 0 1%的表面活性剂Tween 80对产酶无显著影响。纤维素酶作用的最适 pH4 85、温度 5 0℃。  相似文献   
86.
绿色木霉纤维素酶AS3.3032固态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研究以麦麸和汽爆蔗渣为主要原料,采用绿色木霉AS3.3032(Trichoderma viride)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研究了氮源、碳源、表面活性剂、接种方式、培养基含水量、培养温度、培养基起始pH值对绿色木霉产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以硫酸铵为氮源,其FPA,CMC,和β-Gase酶活力均较高,每克干曲分别高达122.5FPAU/g,1470.0CMCU/g和119.3β-GaseU/g;②碳源以麸蔗比为3∶2时,FPA,β-Gase和CMC酶活力均为最高,每克干曲分别高达138.2FPAU/g,134.6β-GaseU/g和1603.1CMCU/g;③添加0.1%的Tween-80和0.5%~0.7%的洗衣粉可分别提高FPA,β-Gase和CMC为2.3倍、2.8倍、2.3倍和3.1倍、3.7倍、3.0倍;④培养基含水量、培养温度、培养起始pH值分别为250%,28℃和pH3.5,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87.
酶法提高木材渗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借固体发酵法制备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对云杉、臭松和柞木等试材进行酶法处理,可以扩大木材中液体流动的通路,提高其渗透性。详细探讨了酶活性大小、作用时间和各种试材渗透性之间的关系,检验了酶处理材对CCA水溶性防腐剂的吸收量,并以枕木为对象,作了枕木的酶法处理以及吸油量比较。在试验条件下,木材渗透性最高可提高90%以上,对防腐油的吸收量可增加16%以上。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纤维素酶对壳聚糖的降解作用以及初步探讨壳聚糖水解反应的动力学。方法:测定反应液的粘度并用高压液像色谱(HPLC)分析壳聚糖水解的产物。结果:在18℃下水解180min后,壳聚糖溶液的粘度下降百分率为62.41%。水解的产物有氨基葡萄糖和它的二糖、三糖和四糖。水解反应随酶浓度的升高而加快,纤维素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0℃。结论:纤维素酶能有效地催化壳聚糖降解。  相似文献   
89.
90.
皱纹盘鲍内脏酶的酶学性质及褐藻胶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NH4)2SO4分段盐析、透析、阴离子(DEAE-52)交换柱层析、SephadexG-20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纯化技术,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了皱纹盘鲍内脏酶的组成,结果表明鲍内脏酶主要含有两种褐藻胶裂解酶Ⅰ, Ⅱ,一种纤维素酶,一种琼脂酶。对酶的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褐藻胶裂解酶Ⅰ, Ⅱ的最适pH分别为8.6, 7.2,最适温度为35 ℃,分子量分别为35.2 ku, 67 ku;两种褐藻胶裂解酶的热稳定性比较差,且易受金属离子影响;纤维素酶的最适pH为5.0,最适温度为40 ℃。并确定了皱纹盘鲍内脏酶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参数,为进一步研究鲍内脏复合酶的性能提供了基础参数。图14表3参12 关键词:皱纹盘鲍; 褐藻胶裂解酶; 纤维素酶; 纯化 E-mail:wqk320@dlfu.edu.c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