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7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26篇
林业   254篇
农学   201篇
基础科学   471篇
  622篇
综合类   1816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438篇
园艺   100篇
植物保护   97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纪琳 《中国食用菌》2020,(1):158-160
针对食用菌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挖掘问题,采用了共词聚类算法进行主题聚类,在密度聚类算法的基础上,使用了移动非密集单元的处理方法实现了共词聚类。该算法克服了传统聚类算法裁剪造成的精度误差,提高了聚类结果的精确度,应用在电子商务平台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2.
利用SRAP标记技术分析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探究苦瓜杂种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苦瓜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组合间差异较大。配合力分析发现,瓜纵径、瓜横径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第一雌花节位、瓜肉厚、单瓜重、单瓜种子数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单株产量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相关性分析发现,杂种优势仅与单瓜重的GCA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各性状的SCA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距离与GCA、SCA均无显著的相关性,且仅与第一雌花节位杂种优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可通过SCA对苦瓜各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预测,进而提高苦瓜亲本的选配效率,但利用SRAP标记遗传距离预测苦瓜杂种优势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高分六号(GF6)宽幅遥感影像红边波段在春季作物识别中的应用,以河南省杞县为研究区,通过分析2019年3月25日单时相影像及其光谱特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完成4种不同红边波段方案下冬小麦、大蒜和其他作物(油菜、蔬菜等)的分类提取,并基于地面采样数据实现不同方案分类精度评价、样本间可分性测度以及光谱反射率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有红边波段参与下,较无红边波段参与时作物总体分类精度和不同作物可分性测度值均有所提高;单红边波段参与下,红边波段2作物总体分类精度较红边波段1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引入全部红边波段较无红边参与方案的作物总体分类精度由81.56%提高到86.19%,提高了4.63个百分点,Kappa系数由0.72提高到0.79,冬小麦-大蒜、冬小麦-其他作物、大蒜-其他作物的J-M(Jeffries-Matusita)可分性测度也分别增加了0.085 6、0.076 1和0.025 1。研究表明,红边波段的引入不仅增加了作物间的可分性测度,降低了分类结果中作物误分、漏分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果中的"椒盐现象",为国产红边卫星数据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李丹 《农业工程》2020,10(6):36-40
针对在黄瓜叶部病害识别过程中使用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存在模型训练时间长、识别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迁移学习和改进残差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黄瓜叶部病害进行识别。首先对数据集图像进行预处理,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然后对传统残差神经网络进行改进;最后使用迁移学习的方式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利用该研究方法对不同的黄瓜叶部病害进行识别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为其他作物的识别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一种迁移学习算法在番茄病害检测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番茄病害智能识别精度不高、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Inception-v3和迁移学习相结合的图像分类算法。从试验田中收集8种番茄病害叶片和健康叶片,运用1 000万像素高清扫描仪统一扫描成图像,将图像归类到9种文件夹中,手动标记叶片属性。最后,基于Inception-v3模型结合迁移学习算法对健康和病害叶片进行分类试验,并与传统图像分类算法(KNN、SVM、BP神经网络)和非迁移学习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Inception-v3模型结合迁移学习算法,在番茄病害图像分类中能够快速有效识别分类生长健康番茄和患病番茄,并且能高效识别番茄病害的种类。其中健康置信度达0.9760,病害种类平均置信度达0.929 7,可为番茄病害检测和防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6.
基于配合力和遗传距离的甜高粱杂种优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及特殊配合力分析,同时,分析配合力、表型遗传距离以及分子遗传距离用于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行性,为甜高粱的种质创新和杂交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以8个甜高粱不育系为母本及8个甜高粱恢复系为父本配制64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后代进行2年的性状调查,包括:出苗至开花日数、生育期、株高、穗长、茎粗、分蘖、单穗粒重、千粒重、籽粒产量、单株重、生物产量和含糖量。分析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表型遗传距离、分子遗传距离以及配合力、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各性状的中亲优势由强到弱分别为单株重、籽粒产量、单穗粒重、生物产量、株高、穗长、千粒重、茎粗、生育期、至开花日数、分蘖和含糖量,其中,生育期、至开花日数、分蘖和含糖量等性状为负优势。不同性状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由强到弱的顺序基本相同。配合力分析表明,每个性状中,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差较大,且不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也有很大差异。大多数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其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也较高。杂种优势与配合力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为单株重、籽粒产量、单穗粒重、生物产量、穗长、千粒重、分蘖以及含糖量等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其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的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为极显著正相关,至开花日数与特殊配合力为显著正相关。亲本间的表型遗传距离为2.86—6.82,分子遗传距离为0.50—0.96。单株重、籽粒产量、单穗粒重、生物产量、株高、穗长、茎粗及含糖量等性状的杂种优势与分子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大于表型遗传距离,其中,生物产量、单株重、穗长和茎粗的杂种优势与分子遗传距离为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所有性状中,与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较高,而含糖量和分蘖的杂种优势较低。在杂种优势预测上,利用亲本的配合力可有效预测杂种优势,预测效果优于遗传距离。与表型遗传距离相比,分子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的预测更有效。  相似文献   
77.
1985—2015年中国县域芝麻生产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 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相似文献   
78.
为了探讨磷硫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硒的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为生产富硒小麦或合理调控小麦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磷、硫水平,在小麦成熟期测定产量及植株各部位硒含量。结果表明:硫磷的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S0.1P0.4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最高。除颖壳外,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S0P0处理。不论施硫与否,施磷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根向茎叶、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还会减小籽粒的硒分配。单独施硫会降低植株的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根向茎叶、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低硫处理能增加小麦籽粒的硒分配,高硫处理则降低了籽粒的硒分配。S0P0.2处理能显著提高籽粒硒累积量,而高浓度的磷硫配施会降低籽粒硒累积量;S0.1P0和S0.1P0.2处理籽粒硒分配较大,分别是45.3%和44.8%。因此,硫磷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低硫(S0.1)高磷(P0.4)处理增产最显著。低硫(S0.1)低磷(P0.2)处理能更有效地增加植株硒累积量,增强硒在籽粒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79.
基于目标像素变化的柚果单目测距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山地果园光线变化和枝叶遮挡干扰果实距离检测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利用目标区域像素数量变化预测成像距离的算法。根据单目测距原理和柚果成像特性,以具备尺寸和形状代表性的离树柚果样本为研究对象,在采摘作业距离范围内利用单一相机以固定间隔步距对果实某一侧面连续获取图像数据,用以建立并验证目标区域像素数量变化与成像距离变化之间的多元回归关系。随后将该算法应用于果园中树上柚果样本以检验其适用性,并讨论初始成像距离和步距取值对测距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5 cm以内,6个树上柚果样本的测距相对误差均低于5%,满足采摘机械手目标定位的精度要求;初始成像距离对该算法测距精度具有显著影响。该研究单目测距算法满足果园环境中柚果目标与相机间距离检测需求,为相关采摘机械手的柚果目标识别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80.
微塑料可以吸附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可能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和迁移等环境行为,其影响与微塑料和农药的类型有关。为明确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聚酰胺 (PA) 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微塑料对异菌脲在土壤中吸附、迁移、淋溶和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2% (质量分数,下同) PMMA土壤和含2% PA土壤的土壤吸附常数 (Kf) 分别是对照土壤的2.9倍和1.2倍;在pH 4 ~ 7范围内,土壤对异菌脲的吸附容量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含2% PMMA土壤中的比移值 (Rf) 分别为0.12、0.097和0.091,在第一段土柱中的含量分别为85.4%、100%和100%;异菌脲在对照土壤、含2% PA土壤和含2% PMMA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9.8、26.7和40.8 d。研究表明,微塑料通过提高土壤对农药异菌脲的吸附能力,抑制了异菌脲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淋溶,延长了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因而可能会加剧其对表层土壤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