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47篇
综合类   3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阐明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矿人工再塑地貌(排土场边坡)形成后对当地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其不同治理措施对人工再塑地貌边坡的水蚀控制效果,研究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矿区人工再塑地貌边坡不同治理措及天然草地的土壤侵蚀产流、产沙、入渗过程进行了一个雨季的连续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雨强条件下,裸露边坡的径流量、产沙量明显大于天然草地,其年径流量、年产沙量分别为天然草地的5.1倍和228.8倍,年均入渗量是天然草地62.1%;裸露边坡通过合理治理后,土壤侵蚀量得到明显控制,在治理初期不同措施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铺设植生带裸地草灌结合种植(柠条+草本植物)沙地柏+绣线菊(已种植4a)生态袋品字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袋一字型(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天然草地,其比值为237∶232∶120∶32∶15∶1。可见,天然草地实施煤炭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排土场边坡是一种极强烈侵蚀的人工再塑地貌,其严重加剧了当地的土壤侵蚀,必须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2.
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包括复垦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以及适宜性评价。针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主要建立在人工堆垫地貌上 ,打破了原地貌上的土地单元 ;且地表物质组成为煤层上覆岩土混合物 ,这使得复垦土地的农业利用不仅受到常规因子的制约 ,而且也受到特殊因子如土壤物理因子非均匀沉降和化学因子岩土污染等的影响 ,因而 ,安太堡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到评价因子的选择再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都有与常规的适宜性评价差异的地方 ,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最终获得适宜性评价的结论。从而为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其他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3.
曹献虎 《现代农业》2006,(11):57-57
一、工作背景霍林郭勒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南段,全市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全国著名的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座落在本市境内。在煤矿开采前期,霍林河地区曾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夏营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这里的生动写照。近20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往日的清风日丽,被今日的黄沙遮天蔽日代替,据1999年遥感普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459.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6%,最近几年,生态环境状况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部门首先从生态修复方面着手开展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4.
当前我国在煤炭开采行业中仍然存在露天开采的情况,露天开采形式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影响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本文针对露天煤矿在开采中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开发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5.
露天煤矿排土场大风起尘为露天煤矿扬尘排放的主要部分。为准确计算露天煤矿排土场扬尘排放量,文中借鉴WRF模式中的土壤风蚀起尘方法,在测定矿区排土场土壤粒径分布,获取土壤湿度、摩阻风速等气象条件后,计算并分析锡林格勒露天煤矿排土场扬尘排放量。计算结果表明摩擦速度u*为确定排土场扬尘排放量大小的主要因素。当U*达到0.62m/s后,可观测到明显的起尘过程;从U*和10m高处风速对比关系可知,对于露天煤矿排土场,其起尘风速约为6.6m/s。当摩擦速度u*为1m/s时,"使用中"排土场的尘排放量为0.01g/m~3/s。当摩擦速度u*为1.2m/s时,"使用中"排土场的尘排放量以指数形势增加为0.03g/m~3/s。文中进一步利用扩散模型ADMS估算了排土场扬尘对市区扬尘污染的贡献。模拟的2013年4月使用中的排土场扬尘污染对锡林浩特的贡献为,平均状况下在锡林浩特市区西部尘污染浓度达0.04mg/m~3。在大风起尘日子城区部分浓度可达0.4mg/m~3。  相似文献   
96.
矿山复垦地土壤质地及其颗粒含量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但分析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成果较少。以地处黄土区的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剖面采样法、克里金空间插值分析法、多重分形分析等方法,分析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各粒级含量与土层深度相关性较小,各土层中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大致为2∶2∶1。2)研究区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为壤土、粉壤土和砂壤土。3)浅土层中砂粒含量由中心向南北两侧或四周递增、粉粒则递减,深土层中砂粒、粉粒含量多呈由西向东递减,各土层黏粒均由西向东递增。4)各土层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20~30 cm土层>40~50 cm土层>50~60 cm土层>30~40 cm土层>10~20 cm土层>0~10 cm土层。本研究成果可以明确黄土露天煤矿区重构土壤质地及其各机械组成的状况,反应各处重构土壤的通气、保水肥状况,指导该区域后期的重构土壤改良和管理措施;其他未复垦区可以结合本次研究区的土地复垦措施及对应的土壤质地状况,来调整复垦措施,使得重构土壤利于当地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97.
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州露天矿不同排土场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排土场,物种组成变化较大,由草本群落逐渐演变为乔木群落;物种综合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排土年限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露天煤矿地质素描新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这种方法应用的好坏对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影响,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对地质素描新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分析,这对地质素描方法的应用与推广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还将新方法与传统素描方法进行了对比,希望对地质素描法的创新与改进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9.
闫晗  吴祥云  黄静  刘政 《土壤通报》2011,(6):1359-1363
通过对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人工林地、工程复垦地、天然草地3种修复地和荒裸地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垂直分布、季节间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上修复地显著高于荒裸地(P<0.05),修复地表现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工程复垦地3,种林地间为榆树和刺槐强于紫穗槐;在微生物数量在垂直分布方面,表现为根际土壤>0~10 cm土层>10~20 cm土层;在季节变化上,微生物数量的高值出现在夏季(7月)、秋季(9月),而低值则出现在春季(5月)和冬季(11月)。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全N、全P、全K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pH值则呈现负相关关系。荒裸地在各季节中的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低于修复地(P<0.05),表明生态恢复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人工林地为海州露天矿排土场最佳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0.
不同复垦模式及复垦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对复垦土壤生物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植被模式下和原地貌(对照)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3种微生物的数量及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从微生物总数来看,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微生物总数呈增加的趋势,复垦13a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达到了624.35×105~1 448.19×105 cfu/g,平均可达1 183.01×105 cfu/g(除自燃地外),最高的和原地貌已相当。2)在不同复垦年限及复垦模式复垦地0~20 cm表层土壤微生物三大类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95%以上),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3)不同复垦植被配置方式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加作用不同。在同一地点不同复垦模式复垦7 a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紫穗槐>沙枣>沙棘。不同复垦模式复垦13 a,从微生物角度评价它们的生态效益是:云杉×油松×落叶松>刺槐×油松×榆树>刺槐×柠条>冰草×刺槐×柠条。4)从土壤微生物与复垦土壤养分的相关系数来看,细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