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49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7篇
  211篇
综合类   28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856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7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西藏几种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其热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西藏七种土壤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测定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不同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差热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度普遍较低,复合碳中松结态和紧结态相对占有优势。土壤原样及其不同结合形态有机无机复合体在310℃和430℃左右均有一放热峰,部分土样在570℃左右出现另一放热峰,相应于各放热峰伴有失重。综合DTA,TG分析以及有机质分组测定结果得出:与土壤矿物呈稳结态与紧结态复合的有机质是31  相似文献   
132.
胡霞  李宗超  刘勇  孙贞婷  吕艳丽 《土壤》2016,48(1):180-185
以青海湖流域的高寒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对该高寒草甸的坡上、坡中和坡下土壤分别取原状土柱进行CT扫描,利用Fiji软件分析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位对土壤的大孔隙结构有较大影响,坡上土壤的大孔隙数量、大孔隙度和大孔隙等效直径均大于坡中土壤,坡中土壤的大孔隙参数大于坡下土壤,坡上土壤的平均大孔隙度是坡中和坡下土壤的15.5和46.5倍。坡上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分布在150~400 mm土层深度,而坡中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分布在0~150 mm深度,坡下土壤的大孔隙主要在0~200 mm深度分布。坡上和坡中土壤的大孔隙形成主要是在土壤团聚体的作用下形成,植物根系在坡下土壤的大孔隙形成中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3.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省三江源区选择了甘德县青珍乡高寒草甸典型样区,划分了5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样地(原生植被U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HD、极度退化ED),10 cm等深度采集表土(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总碳、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寒草甸土壤的表土总碳和有机碳含量出现极大的变异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呈显著下降,有机碳含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原生植被相比,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样地0-30 cm土壤总碳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7.4%、12.2%、16.1%和17.7%,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平均降低了21.7%、39.7%、67.4%和79.6%,随土层的加深和退化程度的加剧,无机碳的含量在迅速地增加。总的来看,表层土壤碳含量在生态系统退化情况下的变化最剧烈。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迅速,占总碳含量的比例由87.2%减少到11.6%,有机碳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筛选出高寒地区蛹虫草摇瓶液体培养基的最佳配方.[方法]以菌丝体干质量浓度为指标,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筛选出液体培养基中的最优碳源和氮源,然后运用方差分析得出最佳碳氮肥比(C/N).[结果]辽宁某企业提供的蛹虫草菌株液体培养基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碳氮肥比为2∶1和1∶1时均可使菌丝达到较大的生物量.[结论]该研究为高寒地区蛹虫草的液体发酵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5.
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就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的嵩草—苔草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演替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类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演替有四个阶段:珠芽蓼+线叶嵩草—苔草群落(Ⅰ);线叶嵩草+苔草—垂穗鹅观草群落(Ⅱ);线叶嵩草+苔草—毛茛+甘肃马先蒿群落(Ⅲ);苔草+多茎委陵菜—毛茛+钝叶银莲花群落(Ⅳ);其衰退序列是Ⅰ→Ⅱ→Ⅲ→Ⅳ。封育可使群落中优良牧草的生态体积增大,使草地向进展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36.
本文就山西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进行研究。三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牧草一般在四月中、下旬开始返青,随着气温的升高生长逐渐加快,牧草产量逐月增高,各坡向产草量动态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干草产量的峰值,东坡和西坡在七月,其它被向则出现在八月。九月上旬牧草开始枯萎,产草量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翌年四月上旬牧草返青之前。牧草营养物质的变化,在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和磷含量高,随着牧草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而粗纤维含量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东、南和西坡在七月,北坡和山顶部在八月,与干草产量的高峰期基本吻合,此时正是牧草利用的最佳时期。除五、六月外其它各月青草期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北坡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坡向(P<0.05)。  相似文献   
137.
In this paper,the seasonal rhythms of the above grassland biomass of the two maintypes of the Calamagrostis anguslifolia graaslands,the 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meadow and the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 carex schmiudilii swamp meadow,were reported.The simulation tech-niquc was employed to described the dynamic process.In the end,the absolute growth rate and therelative growth rate of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two communities were approached in the lightof the growth analysis method.  相似文献   
138.
高寒地区草地放牧演替与害鼠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定性划分放牧演替的基础上,应用Whittaker的生境梯度分析法,进行了演替阶段的定量校正,根据校正后演替序列的基本数据,应用关联分析分别对害鼠密度与植物群落各特性以及主要植物优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种多样性的早熟禾优势度在各自的关联分析中对害鼠(高原鼠兔)密度的关联度分别是0.823和0.886。由此,从群落角度说,物种多样性大小是调控害鼠度的主要因子,从植物种类角度  相似文献   
139.
高寒牧区碱茅+杂花苜蓿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忠  汤学峰 《草业科学》1995,12(1):27-28,32
为选择适合在高海拔,寒冷地区推广的多年生混播牧草品种,采用近年培育出的甘农1号杂花苜蓿与碱茅,在肃南县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高寒地区碱茅与甘农1号杂花苜蓿混播有较强的抗寒性和越冬能力,碱茅与苜蓿以7:4比例混播,可获得最佳产草量和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40.
通过对单优群落随机取样的调查与测定,分析了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漳毛种群有性生殖的数量特征及营养繁殖特性。樟毛种群以营养生长和营养繁殖为主,成穗率仅为15.7%,结实率为41.6%。獐毛的匍匐茎在整个生长季均不断地增节伸长。至生长季末期,大多数匍匐茎可产生20~22个节,总长度可达269.5~304.5cm,节上可共产生85.5~l11.4个营养繁殖株。不同月份的匍匐茎,其营养繁殖具有相同的规律性。匍匐茎的营养繁殖株在翌春存活与繁殖的数量最少者为10株,多者达131株,基部1~2节无存活,3~19节可形成1~23株的营养繁殖株丛,最远存活的节营养繁殖株距母株294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