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49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7篇
  211篇
综合类   28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856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7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游憩环境承载力是诊断游憩环境健康运行的依据和标准。为测度山地草甸游憩环境运行状态,从弹性力、支撑力和抵抗力3个方面遴选20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山地草甸游憩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验数据及试验数据确定了各指标以及各承载力指数的阈限范围,并构建了相应的承载力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方法对武功山山地草甸游憩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功山山地草甸游憩环境尽管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弹性能力,甚至淡季时还具有较高的抵抗力,但在旺季高负荷的游憩行为干扰下,其支撑能力和抵抗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为0.426 3,也处于"超载"状态;同时旺季的"超载"还进一步影响到了淡季时草甸的自我恢复能力,其承载力综合指数为0.566 1,处于"满载"状态。  相似文献   
62.
采用4种饱和曲线方程拟合群落种-面积曲线,对辉河保护区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S=c-ae~(-bA)模型的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比其他三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且准确性高。采用该模型计算的草地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与实际相符;(2)当比例因子P(0P1)取0.6,0.7,0.8时,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分别是391、678、1 084 m~2。样方设置为35 m×35 m大小的正方形时,可以满足包括植物群落总物种数的60%,70%,80%中等精度要求。当比例因子P取0.9时,求得群落最小面积是1 777 m~2(45 m×45 m),可以满足包括植物群落总物种数的90%的高等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3.
为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昆虫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山地草甸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分别于2013年7—9月、2014年6—9月和2015年5—9月在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6个典型生境(发射塔西北坡、发射塔东南坡、混生区、避风洼、云海客栈和吊马桩,海拔1 592~1 855m),采用"Z"字形网捕法对山地草甸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特征,计算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3年共采集昆虫标本7 895个,隶属于9个目,其中鞘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优势类群,占总标本数的96.19%;4个指数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在7月达最高或最低值;混生区(海拔1 657 m)与发射塔东南坡(海拔1 855 m)的相似性系数为0.249 9,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其他样地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302 0~0.420 7,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海拔较高的发射塔东南坡与西北坡由于坡向差异,相似性系数仅为0.305 0,但两者与其他样地间相似性(0.249 9~0.323 0)低于其他4个样地相互间的相似性(0.359 7~0.420 7)。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昆虫种类丰富,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规律,其山地草甸昆虫群落的结构相对稳定,与气候、寄主植物的生境类型密切相关,并且还受海拔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每个生境都具有其独特的物种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变化,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轻度放牧(LG)、重度放牧(HG)和无放牧对照(CK),分析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多样性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 (1)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有细果苔草(Carex stenocarpa)、溚草(Koeleria cristata)、针茅(Stipa capillata)、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在重度放牧(HG)条件下,家畜首先采食适口性较好的植物,群落中适口性好的植物数量减少,群落优势地位逐步被有毒植物醉马草所替代。(2)CK与LG、HG条件下,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2016~2018年间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群落高度和盖度呈下降趋势(P<0.05);群落密度在2016~2017年间呈下降趋势(P<0.05)。(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下降趋势,表现为CK>LG>HG;2016~2017年CK、LG、HG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018年CK与LG、HG之间差异显著(P<0.05)。(4)植物群落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在LG、HG和CK条件下,均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不同放牧强度下,山地草甸植物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有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65.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对伊犁禾草+杂类草山地草甸植被特征及其细毛羊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放牧对照相比,两种放牧方式均显著降低了山地草甸群落盖度、可食牧草和毒害草产量、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及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盖度、产量(P<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密度.划区轮牧条件下山地草甸群落盖度显著高于自由放牧区(P<0.05),可食牧草产量、毒害草产量、密度及各植物功能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和产量在两种放牧制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划区轮牧有利于多年生禾草类、多年生莎草类及有害植物类的生长发育,不利于有毒植物的生长发育.与自由放牧比,划区轮牧下每只新疆细毛羊体重增加1.3~2.1 kg,但两种放牧制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6.
刘长秀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18-16721,16724
若尔盖湿地以其独特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析若尔盖高寒湿地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出发,阐述了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面临的严重威胁和威胁形成的原因。揭示出在当地牧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传统旅游产业给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而提出在若尔盖湿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生态旅游的特征和当地实际提出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构建社区参与型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完善旅游组织的管理,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人才和科技的支撑,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7.
董桂平 《农技服务》2011,28(3):284+321-284,321
广灵是京、津、唐、保定等地的远郊蔬菜生产基地。近几年,棉铃虫对番茄的为害日益严重,为此采用综合措施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8.
研究表明:巴青1号青稞在青海高寒地区种植,大部分在抽穗之后开花,小花开放顺序通常由中部向上下两端开放,单个花序开花持续时间为5~8d,群体开花时间可达到10d。一日开花高峰在上午09~11时和下午13~15时。青稞开花的适宜温度为17.2℃~22.6℃,相对湿度55%~65%,结实率为85.7%。  相似文献   
69.
草地螟发生程度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把草地螟的监测预报工作做好,与有关省、自治区合作,对草地螟的发生程度进行了划分。明确选择分级要素时要遵循普遍性和通俗性原则;确定分级量化指标时要依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以及统一与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协调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部分省、自治区完成了草地螟发生程度的划分工作。对尚未完成划分的地区具有一定示范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0.
草地螟迁飞活动的雷达观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80年代初期,我国草地螟猖獗为害,其虫源和迁飞问题不清。1984年6月在山西省雁北地区应县应用雷达观测了草地螟蛾的迁飞活动,并辅以地面发生动态调查,查明当地越冬茧密度约达每平方公里2000万头,6月2日羽化率为2.7%,6月10日达66%。成虫在15℃以下不飞行,15—17℃受震动后,在近地面几十厘米高处做数米距离的飞行;18℃以上则能主动飞行;20℃以上大量主动飞行。迁飞的高度在400m 以下,多在80—240m之间。成虫一般白天不起飞,多数在日落前后起飞。飞行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多数向东北方向迁飞。在当地羽化盛期,当出现西南气流、气温上升达20℃以上时成虫大量迁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