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1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林业   1018篇
农学   165篇
基础科学   125篇
  355篇
综合类   2146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170篇
植物保护   19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384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宁夏沿黄城市带气候变化敏感,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区域干旱驱动机制,对进一步研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研究区1995—20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彭曼蒙特斯模型(P-M模型)和标准降雨蒸散指数(SPEI)获得区域潜在蒸散发量和干旱指数,通过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了研究区干旱时间变化周期,利用冗余分析法定量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干旱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季节尺度上,单季旱发生频繁,以春季和秋季发生为主,自北向南整体呈现由高到底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北部地区,整体以0.013/10 a速率呈湿润化趋势;(2)在年尺度上干旱的下降趋势具有全域性,自北向南呈现由高到底的趋势;(3)宁夏沿黄城市带SPEI-12值在研究时段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3种突变检测函数,确定2008年出现异常值,这与降水分布一致;(4)各环境因子对SPEI指数的解释率均在75%以上,降水量、温度、地表净辐射是驱动SPEI值主要环境因子。其中,降水量对SPEI的贡献率最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2.
为弥补国内在园林绿化攀援植物抗旱能力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园林绿化实践提供优良抗旱攀援植物品种,试验以叶片保水力、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态学指标,对项目组从资源圃中27科共54种攀援植物中筛选出的13种综合性状优良的攀援植物品种,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供试攀援植物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来的反应差异比较明显,其中耐旱性最强和耐旱性最弱的材料在许多指标上的差异达到了1倍左右甚至更大,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对13个供试攀援植物品种在抗旱性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了模糊评价,初步确定鸡蛋果、红萼龙吐珠、美丽赪桐、金银花、麻雀花、星果藤和清明花等7个品种为比较抗旱的品种,同时也具有较为优良的景观性状,可供将来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基于GIS和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指数,并以耦合协调度模型统筹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从而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冷热点分析遴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较为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建设区、重点建设区、全面整治建设区和不宜建设区的面积分别为27 004.83、17 040.40、4 361.16、5 761.55 hm2。其中优先建设区应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安全高效现代农业,重点建设区以整治项目为依托提升利用效率和效益,全面整治建设区以优化耕地布局和提升潜力为主,不宜建设区应注重修复提升地力、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冷热点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的联系模式,实现了快速识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结合研究区实际遴选了1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同时,基于障碍度模型诊断识别各项目区的主要障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各项目区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84.
基于物元分析法的土地健康评价——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菲  杨乐  马才学 《农业工程》2012,2(2):72-77
针对综合指数评价法存在的信息遗漏及主观等问题,该文采用物元分析法对湖北省枣阳市土地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在诠释土地生态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生态—经济—社会”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物元分析方法构建土地健康评价的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湖北省枣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吴店镇和七方镇土地处于健康状态,新市镇和太平镇土地处于不健康状态,其他8乡镇土地处于亚健康状态。根据评价结果,该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枣阳市土地的健康、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5.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分析城市河道污染、淤积及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河道整治在截污纳污、水资源调度、生态性堤岸建设、复式亲水生态与防洪河道断面及滨水景观建设等方面的思想、目标及发展方向,并从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方面,论证城市河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指出城市河道整治应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对现有城市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从而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6.
城市植被净化大气价值计量与评价——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西安市植被净化大气物质量及价值测定结果表明 ,植被净化大气年总价值为 34 2 6 35 6亿元 ,占 1999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 % ,其中年固定CO2 和释放O2 的价值为 2 7 1830 9亿元 ,年吸收SO2 、HF和NOX3种污染物的价值为 1 82 896亿元 ,年滞尘价值为 1 82 5 11亿元 ,年灭菌价值为 3 4 2 6 4 0亿元。并通过MapInfo的叠加分析得出各行政区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87.
分析浙江省宁波市都市农业现代化装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都市农业现代化装备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从抓好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强农机化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机投入机制等发面探讨宁波市都市农业现代化装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8.
综合生态防护工程技术在改善城市地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景建设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内容。深圳市近年来开展了开发区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裸露山体缺口的综合整治和水源保护林工程建设3个阶段的生态景观恢复工作。对各阶段城市地景生态防护工程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生物砖排水沟、直接喷播绿化、喷混植生、人工植生盆(槽)、挂笼砖、景观再造法、生态袋护岸和水库消落带生态防护等关键地景生态防护工程技术,以达到城市地景生态近自然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9.
重庆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利用重庆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气温等观测资料的年平均值,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重庆近46 a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以2-3 a的周期波动变化为主,1984年是近46 a降水量变化的显著突变点,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期,90年代则为相对少雨期。降水日数以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为主,呈现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1984年以后降水日数偏少的年份比之前明显偏多。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为偏冷期,进入21世纪后则显著上升,其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0.4℃。降水和气温在各年代的变化特征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如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偏冷期,21世纪初为少雨、偏暖期。  相似文献   
90.
北京典型边缘区25年来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草地向耕地的转换以及因灌溉设施的完善而引起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9.64 g/kg增加到12.35 g/kg,增加了28%;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向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追加投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2.35 g/kg降低到11.46 g/kg(2000~2006年).空间上,198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与1981年相比,200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一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些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荒草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换;与2000年相比,2006年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只有3个地区,并且大部分增加不显著,增幅不到1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