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23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439篇
  296篇
综合类   522篇
农作物   16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rend to require more efficient use of water resources,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A major mechanism that can be used to achieve greater efficiencies is the reuse of water that once would have been discarded into the environment after use. The reuse of water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is often viewed as a positive means of recycling water due to the potential large volumes of water that can be used. Recycled water can have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 constant, reliable water source and reduces the amount of water extracted from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in some cases treatment requirements may be need to be less than for water used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due to less potential human contact. There are concerns and unknowns, however, about the impact of the quality of the recycled water, both on the crop itself and on the end users of the crops. Water quality issues that can create real or perceived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include nutrient and sodium concentrations, heavy metals, and the presence of contaminants such as human and animal pathogens, pharmaceuticals and endocrine disruptors. Social attitudes to the use of crops that have been irrigated with recycled waters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 on market value of crops are also a major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benefits from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recycled water and outline the current knowledge and opinions relating to risks such as water quality issues.  相似文献   
22.
李彬  曾庆祝 《排灌机械》2005,23(4):25-28
大型灌区实施计算机监控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灌区轮灌分组优化模型旨在求解干渠各出水口运行时调度的最优组合方案,而灌溉优化调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仍然采用的是计算机远程人工调度.为此研究了一种灌区轮灌分组优化模型,并得出了灌溉优化调度方案,同时采用OPC(即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使灌溉优化调度方案数据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灌区灌溉管理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3.
为寻求利用有限水资源取得最高作物产量或最大效益的灌溉方案,应根据不同供给水源的时空分布,作物品种与生长期和农田水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分析方法的线性或非线性规划方法可望得到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24.
基于冠层温度和土壤墒情的实时监测与灌溉决策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甲冰  许迪  司南  魏征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33-139
设计了一个可以在线连续监测田间作物冠层温度、环境信息和土壤墒情的实时灌溉决策系统,并将其安装于农田进行了1 a实际运行和观测。系统采用太阳能供电和微处理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为野外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保障。系统配置了红外温度、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水势等传感器,能够及时采集田间全面的同步数据,排除了异地观测所形成的数据误差。采用悬臂式多点采集下垫面红外温度检测方法,可以快速采集更多和更高精度的数据,避免单点测量的人为误差。系统配备的快速锁紧装置,能够根据下垫面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传感器位置高度调节,使检测数据更符合田间实际情况。通过运行管理和监测数据分析可见,所监测数据能够很精细的刻画田间作物实际生长状况,可以用于灌区综合灌溉决策,实现田间精量灌溉管理和控制,为灌溉管理的精量化和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5.
考虑滴头堵塞位置分布的灌水均匀度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评价滴灌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堵塞滴头对灌水均匀度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为基础,建立了堵塞滴头位置分布均匀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了以堵塞滴头位置分布均匀系数和滴头流量均匀系数的算术平均值为指标的灌水均匀度计算方法,并分别对比分析了毛管和灌水小区两个尺度的灌水均匀度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与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相同,考虑滴头堵塞位置分布的灌水均匀系数可以合理反映堵塞滴头数量和滴头堵塞程度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同时,该评价指标还可以反映堵塞滴头的位置分布和集中程度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有效地解决了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仅考虑流量差异而无法正确评价集中堵塞滴头对作物供水及生长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基于在水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对都江堰灌区六大渠干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农业效益达到最大。首先建立灌区优化配水模型,并将粒子群优化算法(PSO)及其改进的算法应用于该模型。分别对标准PSO、两种改进PSO(MPSO)算法与遗传算法进行仿真对比,结果显示采用PSO算法及其MPSO在农业经济效益上可获得更好的寻优效果,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7.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灌溉方式已不相适应。为了实现农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科学的灌溉试验成果作依据,做好灌溉试验站的规划建设和观测工作,为真正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河北二季作区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不同灌水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以该地主栽品种为材料,根据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设定5个不同水量梯度的滴灌处理和1个常规沟灌处理(CK);调查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物候期、重要农艺性状、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处理3(采用滴灌模式,水量为110 m3)与常规沟灌相比,马铃薯生长势、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无显著差异,生育期提前,病害较轻,商品薯率提高7.2%,节水35.41%,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处理,为试验地区最佳灌水量。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分析屋顶花园用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屋顶花园节水养护技术,包括选择抗旱植物和进行节水型植物配置,加强种植土和排水层的储水能力,使用喷灌、滴灌和地下滴灌等节水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30.
华北平原潮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该区农业经历了以高水肥投入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化进程,相应的氮淋失导致的面源污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剧。本研究针对华北平原潮土为主要类型的粮田,对过去40多年间主要研究文献进行全面分析,梳理氮肥和水分投入与氮淋失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主要农田管理措施对氮淋失的阻控效果及其机理,以期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决策支持。研究发现,氮肥和灌溉是影响华北平原潮土区粮田氮淋失的主要因素,其中氮淋失与氮盈余量之间呈指数关系,比与施氮量的指数关系更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能够考虑包括施肥、灌溉、土壤条件和气象等多因素对氮淋失的影响,未来在定量预测中有较好前景。同等氮肥投入条件下,由于氮供应与作物吸收契合度高,有机无机配施能显著降低氮淋失。以缓控释肥、尿酶和硝化抑制剂为代表的肥料增效剂可以降低约1/3的氮淋失,值得重点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可以实现包括提高土壤有机物和微生物氮库、增加无机氮缓冲容量等综合效益,有利于降低氮淋失风险(降低比例达10%),但免耕的阻控效应较低且呈现较大不确定性。调整种植制度、休耕、间作套种和种植填闲作物等措施会影响粮食产量,推广过程中应慎重。氮淋失的阻控效果更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今后应采取包括生态补偿等手段发挥农民主动性,从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创造实施氮淋失阻控措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