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16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59篇
  963篇
综合类   35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根据野外考察获取的大量资料,着重对试区区域环境地貌形成、演化过程、地貌的形态组合特征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六道沟流域水系形成的年龄进行推算,得出现代地貌和水系是在中更新时期距今约148~46万年期间形成的古沟谷基础上,经过后来堆积和切割重新演化形成,而且处于发展之中。同时还就一些特殊的地貌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就现代地貌发育与地表侵蚀的关系以及控制沟道侵蚀的途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52.
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六道沟及其相邻流域降雨、径流、气温、风力等气候因素及地面组成物质特征对侵蚀产沙的影响。认为暴雨强度大,疾风多、植被少,地面组成物质复杂松散,以及不良的土壤理化特性,是该区侵蚀产沙特别强烈的根本原因,该区的侵蚀具有复杂多样的特殊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地面物质粗、产沙量大、是粗沙的主要产区;掌握侵蚀特点,控制风沙直接入沟,入河及坡耕地的改造,防治沟头,沟壑崩塌,扩大草灌,发展多样性农业为治理重点。  相似文献   
953.
台湾水土保持工程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台湾四周环海,属海岛型气候,因此降雨量常受海洋气团之影响,致年平均雨量约2500mm;每当台风季节来临时,使原本地质脆弱、地势陡峻、溪陡流急之集水区中上游地区,产生冲蚀、崩塌、土石流及泥砂淤塞河道等现象,以致灾害频传。为减少台湾地区发生洪水灾害之损失,除对集水区之降雨及洪流特性透过分析探讨外,应配合对冲蚀、崩塌、土石流、河道输砂等机制作研究,然后实施治理,才能减少灾害之损失。因此有关台湾集水区之治理,包括林业经营、农地水土保持、防砂工程、崩塌地处理、道路水土保持、防洪工程等。本文仅就水土保持工程之主要工法作一描述,对所实施之各项治理工程透过水文学、水理学及土壤力学之观点及研究来探讨其成败之原因,供为今后实施水土保持各项治理之依据。  相似文献   
954.
作者总结了小石沟小流域经过多年的规划,治理过程和采用的措施及产业调整的经验,在具体实施经验后,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该流域对示范推广试验成果及治理开发起到了典型的引路作用。  相似文献   
955.
Sediment tracers were used to quantify erosion from cultivated fields and identify major source areas of channel bottom sediment within the Wildhorse Creek drainage, an intensively cropped tributary of the Umatilla River in northeastern Oregon, USA. Available data indicated that Wildhorse Creek was one of the largest sediment yielding tributaries of the Umatilla River. Carbon, nitrogen and the nuclear bomb‐derived radionuclide 137Cs were used as tracers to fingerprint sediment sources. Sediment was collected from the stream bottom and active floodplain and compared to samples from cultivated fields and channel banks.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tracer concentrations and a simple mixing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lative portion of bottom sediment derived from cultivated surface and channel bank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ount of bottom sediment derived from cultivated surface sources was less than 26 per cent for the 1998 winter season, although this estimate has a high margin of error. Cesium‐137 was also used to estimate surface erosion from three cultivated fields in the watershed. Annual estimates of erosion since 1963 from the three sampled fields were from 3 to 7ċ5 t ha−1 yr−1. For the 1998 season, it appears that most channel‐bottom sediment was of subsurface origin with much of it likely coming from channel and gully banks indicating that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sediment in Wildhorse Creek might be accomplished by the stabilization of eroding riparian areas and swales on the lower slopes of agricultural fields. Published in 2004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56.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文模型是研究流域水文学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介绍了系统理论模型、概念性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应用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不足。未来的主要研究热点将主要集中在:加强模型的物理基础分析、改进参数优选方法、完善模型结构、增强模拟真实性、增加分布式物理模型适用性;将3S、DEM和ANN等先进技术和工具应用到模型中,集成开发一体化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与其他专业系统模型相耦合建立起模型库集成系统;把水文—气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耦合成新型的模型系统,更好地满足模拟需要,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提高模型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957.
对内蒙古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林地类型下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蓄水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内不同林地土壤蓄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油松纯林(1 985.52t/hm^2)〉小叶杨纯林(1 923.81 t/hm^2)〉小叶杨柠条混交林(1 904.22 t/hm^2)〉山杏纯林(1 896.38 t/hm^2)〉油松沙棘混交林(1 867.98 t/hm^2)〉桑树山杏混交林(1 765.13 t/hm^2)〉柠条纯林(1 637.79 t/hm^2)。乔木林和乔灌混交林的土壤蓄水能力明显大于灌木林,其中尤其以阴坡油松林的蓄水能力为最好;立地条件不同,土壤蓄水能力不同,无论何种林地,都是阴坡好于阳坡,下部好于上部。  相似文献   
958.
段治卿 《现代农业科学》2009,(7):140-142,160
对于阳泉市桃河流域雨水资源化的生态效益研究,采用运筹学中的层次分析理论,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括坡耕地面积比率、土壤侵蚀模数、耕地指数、林草覆盖度和治理度共5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计算出各指标对生态效益的权重,建立了生态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出不同年代生态效益的大小变化,并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59.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近2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分别为:耕地3.21%,园地﹣36.11%,林地﹣4.05%,牧草地4.2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0.62%,交通运输用地﹣12.27%,未利用地1.85%;变化趋势是:耕地逐年向园地流转,园地变化烈度较大,其他各类用地变化不太显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策因素。结合这一变化,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实际情况,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利用经营与管理方面,应重视土地产出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60.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论最值标准化法创建了既可对单个区域又可对多时段、多区域进行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解决了以往只能相对评价多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能评价单个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问题;运用上述模型对海南省儋州市松涛水库集水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是科学的、可行的,纵横向可比性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