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5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林业   299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63篇
  571篇
综合类   1288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487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由于有广阔的水面和经封山育林30年恢复的森林植被,形成的小气候效应十分明显。本文探讨了小气候条件:热量和水分因子,小气候效应和林木生长发育的关系。说明该地区的降水量充沛,热量资源丰富,具有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特征,从而延长了林木的生长期,减轻了冻害和旱害,促进了林木的生长,为一些树种的北移创造了小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2.
应用方差比率法,并通过2×2列联表2χ检验法及利用联结系数AC指数测定法、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研究九龙湖水源涵养林黑桫椤群落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主要灌木种群间在总体上呈一定的正关联;(2)2×2列联表的2χ检验共有3对为极显著正关联,9对为显著正关联,4个种对为显著负关联;(3)联结系数AC指数标量出了黑桫椤群落样地中种对间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主要灌木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且联结程度较低。(4)PC值是用来测定物种间正联结程度强弱的指标,主要灌木种群间的PC值绝大多数在0.4以下,联结程度较弱;(5)种对间的正关联,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所致,种对间的负关联主要是由于物种间的空间排斥,适应不同微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3.
为探求能有效提高洱海流域土壤生产力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的适宜氮素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氮素管理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结合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大蒜产量7.9%,增加经济效益14.1%,氮肥利用率增加约20个百分点,达42.3%,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44.3%;优化施肥结合秸秆翻埋和优化施肥处理的大蒜产量较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7%和3.4%,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约11和13个百分点,分别为32.7%和34.5%,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别降低60.9%和41.1%;氮素调控处理产量较习惯施肥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降低3.2%,氮肥利用率提高18个百分点,为40.3%,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降低53.0%;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单施牛粪处理虽然可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92.4%,但大蒜减产22.8%,经济效益降低19.1%。综合研究结果可知,有机无机配施结合免耕秸秆覆盖或秸秆翻埋是洱海流域氮素管理的优化模式,是保证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4.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5.
紫竹在千岛湖园林绿化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紫竹具有自然美、色彩美、象征美、造型美等多种园林特性,可在千岛湖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在应用中应注意科学规划,科学配置和科学养护。  相似文献   
116.
德尔菲法评价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利用德尔菲法对青海湖北岸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评价标准引用了赵有益等人发表论文<草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研究>中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分级及判别标准,德尔菲法最后评定结果为环湖北岸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较高,生态环境较少受到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结构尚完整,功能尚好,一般干扰下系统可恢复,生态问题不显著,生态...  相似文献   
117.
应用滇池淤泥作为基质种植一串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以土壤作对照,研究滇池淤泥和蛭石不同体积配比对一串红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促进一串红株高、株冠、花串生长和花期等方面差异较明显,使用纯滇池淤泥种植一串红的长势和开花状况最佳,其它不同淤泥与蛭石配比种植一串红的生长和开花状况都要比单独用淤泥种植的效果差。其长势和开花状况分别为淤泥∶蛭石=4∶0>淤泥∶蛭石=2∶1>淤泥∶蛭石=1∶1>淤泥∶蛭石=1∶3>土壤,单独用土壤种植的一串红其生长和开花状况比其它所有处理差。因此,可以直接应用滇池淤泥种植一串红等花卉。  相似文献   
118.
基于TM影像的升金湖湿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徽省升金湖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建立升金湖湿地生态安全(PSR)模型,并探讨其驱动力,为进一步开展升金湖湿地保护及其恢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用1986,2003,2011年的3期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进行分析。[结果]景观格局变化幅度较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幅较显著;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类型呈多样性发展;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斑块数增加,将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片断化越严重,也会影响到湿地的调蓄能力,改变整个湿地的水文情势,减弱湿地的生态效益;另外,景观格局变化下的湿地生态安全指数趋于逐年下降状态,湿地生态安全形式处于预警状态,形势不容乐观。[结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围垦等活动的加剧,人类活动对研究区的改造导致了自然湿地面积相对减少,升金湖湿地生态功能不断下降,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成为湿地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9.
近20年太湖流域典型区土壤养分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长期的定位采样试验研究了近 2 0年锡山市甘露乡土壤表层 ( 0~ 2 0cm)中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趋势 ,并分析了土壤养分波动与国家政策、耕作方式、农业投入和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2 0年间土壤养分质量总体上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有机质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 ,且与耕作措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呈持续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大于 1 0 0 % ,与氮肥使用量不断上升密切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呈持续下降趋势 ,与磷肥、钾肥使用过少有关。国家政策和耕作方式、种植制度对SNQI影响十分明显 ,标准农业投入与土壤养分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单位面积标准农业纯收益与土壤养分质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0.
为探索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该研究综合运用遥感影像、兴趣点、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个维度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对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了动态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了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其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部相对下降,东北部逐渐上升的演变趋势;2)从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内部来看,2010—2020年生产空间质量指数稳定上升,较高及以上质量等级县域的分布已从洞庭湖区南部转向东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生活空间质量指数明显提高,呈现由市辖区逐渐向外扩张发展的空间演变规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空间上呈现顺序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梯度递减的分布特征;3)影响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乡村经济活动强度、生物丰富度指数、乡村休闲设施密度、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电力设施水平、医疗情况和水文指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充实、丰富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理论成果,同时也为推进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乡村振兴状态监测提供了数据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