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8篇
  免费   245篇
  国内免费   311篇
林业   381篇
农学   317篇
基础科学   28篇
  1247篇
综合类   1573篇
农作物   212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488篇
园艺   155篇
植物保护   3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302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Low soil phosphorus (P) availability is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to soybean production in southern China. Field experiments with P-efficient (BX10 and BX11) and P-inefficient (BD2 and GD3) soybean genotype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oybean cultivation on P status and budg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four seasons of cultivation (2003–5), zero application of P resulted in a decrease of soil-available P and total P but high-P (80 kg ha?1) treatmen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enotypes. All genotypes had deficit of P under zero application of P, P-efficient genotypes had a larger deficit,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X10 and BD2. There was surplus P under high-P application,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oybean genotypes.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P fertilizer for P-efficient genotypes although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low-P soil.  相似文献   
92.
长期过量施肥可导致蔬菜地土壤养分大量累积、养分利用效率下降和环境污染风险增加。以浙北平原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菜地土壤氮和磷的积累及其淋失潜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地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 P)和NO3-N呈明显的积累;蔬菜种植年限为〈2、2~5、6~10、11~20、20~30和>30a的表土全P平均分别为0.66、0.75、1.07、1.49、2.40和2.12g·kg-1,有效P平均分别为13.2、37.8、42.2、70.2、137.9和101.7mg·kg-1,NO3-N平均分别为9.15、13.58、50.18、46.48、73.28和74.20mg·kg-1,同时土壤N和P垂直下移渐趋明显。土壤水溶性磷含量随土壤有效磷(OlsenP)积累的变化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相对应的土壤OlsenP临界值约为60mg·kg-1。随着种植年限增长,蔬菜地地表径流中氮和磷浓度呈明显增加,利用年限为20~30a的蔬菜地径流中可溶性P和NO3-N浓度分别约为利用年限〈2a蔬菜地的13.12和9.48倍。研究认为,长期超量施肥已导致这一地区蔬菜地土壤养分的过度积累,在蔬菜生产中应重视和提倡平衡施肥,控制土壤氮磷的积累。  相似文献   
93.
为了解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非耕作季节N、P的流失特征,以长江上游紫色土丘陵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研究了耕作季节后不同种植模式在每次降雨后的N、P流失特征及不完全混合模型的综合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非耕作季节,紫色农耕地均表现出较大的N、P流失量,最大分别达到(0.491±0.079)kg·hm-2和(12.604±13.173)×10-3kg·hm-2。N的流失量均大于P的流失量,并且N、P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不同种植模式间N、P流失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生姜种植模式的N、P流失量最大,大豆种植模式最小。不完全混合模型可很好应用于研究区域农耕地N、P流失。模型的有效系数均达到0.6以上,其中模拟N流失的有效系数高达0.958。这表明,非耕作季节农耕地N、P流失是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不完全混合模型可成为该区域N、P流失预报和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磷高效型小麦(小偃54)和磷低效型小麦(京411)在不同磷水平下根际特征的差异,测定了液培条件下苗期小麦的植株生物量和吸磷量、根际pH值与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P0:0、P1:0.5 mmol/L和P2:1 mmol/L)下,磷高效型小偃54的植株吸磷量和根部生物量从移苗第6 d起明显高于磷低效型京411,在P0水平下尤为明显,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两者差距逐渐增大;小偃54的根际pH值在移苗初期与京411并无明显差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小偃54的根际pH值显著低于京411,但两者单位根系分泌质子量差异逐渐减小。从移苗第6 d到第18 d,小偃54在不同磷水平下酸性磷酸酶的分泌量均显著高于京411;小偃54在P0水平下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量显著高于P1和P2水平,而京411从第12 d起才有相同规律,小偃54比京411对磷胁迫反应快且强度大。由此可见,在不同磷水平下,磷高效型小偃54在苗期的各项测定指标均优于磷低效型京411,在P0水平下两者根际特征差异尤为显著,且两种小麦根际特征差异与苗期生长天数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甘薯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10几年来甘薯氮、磷、钾配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每公顷施N150-225kg,N:P2O5:K2O比例以1:0.3~0.5:0.8~1.2为宜。增产效果N〉K〉P,旱地明显高出水旱轮作地。通过大面积示范推广测产统计和228个田间小区试验分析,配方施肥比当地常规施肥每公顷平均增产鲜薯3587kg和4881kg,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6.
97.
氮磷钾养分配比对温室土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养分配比对土壤栽培黄瓜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磷素用量和比例可以显著提高黄瓜的产量;适量氮钾肥配合增施磷肥可以增加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适量氮磷肥配合增施钾肥可以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硝酸盐含量。  相似文献   
98.
长期施肥对红壤磷组分及活性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土壤对磷吸附解吸、土壤活性酸铝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MNPK、M处理的PFI为2.51、2.69比N、NP处理4.53、4.37明显降低。在红壤旱地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酸铝成倍增加,土壤酸化严重;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土壤交换酸铝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99.
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肥对丹参根系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能够促进丹参根系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其含量,并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N,P2O5,K2O的施用量分别为225,180,225 kg/hm2时,根的氮、磷、钾含量达到最高值;当施入N,P2O5和K2O分别为225,120,150 kg/hm2时,丹参根干质量、根长及根条数达到最高值,根的直径最适宜,此后随着磷钾肥施入量增加,根干质量及根长、根条数反而下降,根直径增加。所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够提高丹参根的养分含量、根干质量、根长、根数及根直径。  相似文献   
100.
APETALA1(AP1)基因既是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又是花器官形成发育基因,在花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Genbank已知的AP1同源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简并引物,以小黑杨(Popu-lus simonii×P.nigra)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分离克隆得到一个AP1同源基因全长,推测是小黑杨AP1基因,命名为XxAP1(GenBank accessionNo.XM002316040.1)。XxAP1编码249个氨基酸,开放阅读框长度747bp,蛋白质分子量28.67kD,等电点9.45。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的核苷酸序列与其他木本植物的AP1同源基因的一致性达70%以上,推测它们具有相似功能。试验分析表明,XxAP1第1至第60个氨基酸为MADS盒结构域,说明XxAP1蛋白以序列特异方式与DNA结合,具有转录调节因子功能,第75至174个为K盒结构域,它负责蛋白质与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其大多数氨基酸具有亲水性,使XxAP1蛋白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促进蛋白的流动性有利于基因的转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XxAP1在雄花芽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