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4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菠萝6-74冠芽诱导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进行细胞学研究,观察到菠萝伤组织中薄壁细胞随机分化形成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分裂形成两种分生组织即生细胞团和分生组织结节,它们可以进一步形成器官原基,分化为芽、根、苄氨基嘌呤(BA)对务组织芽的分化起决定性作用,它刺激分生细胞团产生单向极性生长形成芽原基。萘乙酸(NAA)则对根的分化起决定作用,玉米素(ZT)在有BA和NAA的存在下加速了细胞型分裂和分生组织向芽原基的分化,水解乳蛋白(LH)促进芽的分化,但却抑制维管组织结节向根的转化;。酵母提取液(YE)则对两种分生组织的进一步分化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2.
以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钾肥的不同处理对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组成、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处理提高了菠萝果实内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处理对果实蔗糖代谢酶的变化具有不同影响,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果实的逐步成熟、糖逐渐积累,转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由低到高逐步上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均增加了果实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活性,降低了果实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其中以喷施K2SO4和土施K2SO4混合使用对果实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效果最好,其次为喷施K2SO4,土施的效果不明显。表明,在土施和喷施2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果实是通过改变4种酶的活力来提高库强度。果实库强度增加的同时,相应地促进了同化产物的运输。  相似文献   
33.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菠萝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解海南万宁市和琼海市菠萝主产区土壤养分现状,调查测定了240个土壤样品养分含量,分别进行单项养分指标等级评价和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等级评价结果表明,调研区域土壤酸化现象严重,pH <4.5的强酸性土壤占比达78.33%;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有55.83%的调研地块有机质含量处于缺乏状态<2%;82%以上地块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缺乏;土壤速效磷含量较高,处于中等及以上等级地块比例占82.92%;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普遍缺乏;微量元素有效锌、有效铜和有效硼在部分地块含量较低,分别有17.05%、46.25%、34.17%处于较缺乏及以下等级水平。因子分析表明,测定的10项养分指标可提取出4个公因子,其中因子1和因子2表征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pH、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是影响菠萝园土壤养分综合状况最主要的因素。进一步对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值IFI值进行聚类分析可知,万宁市菠萝园土壤IFI值范围为-0.669~1.605,均值为0.104,其中仅有29.16%的土壤处于中等及以上肥力水平;琼海市菠萝园土壤IFI值范围为-0.767~1.113,均值为-0.104,仅有17.50%的土壤处于中等及以上肥力水平;整体来说,万宁市菠萝园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状况优于琼海市菠萝园土壤。  相似文献   
34.
李青松  林华  杨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362-9362
[目的]研究含有丰富营养的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液体发酵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在黑木耳的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4%、7%、10%菠萝皮汁的试验,观察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7%添加量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配方间差异在0.01水平显著,菌丝体干重达到最大,与其他配方有0.05水平显著差异。[结论]含有丰富营养的菠萝皮汁对黑木耳菌丝液体发酵生长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证明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是否存在菠萝杆状DNA病毒(Pineapple bacilliform comosus virus,PBCoV),并获得PBCoV的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该病毒与其它Badnavirus病毒分离物间的分子差异。【方法】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反向PCR及分段克隆两种方法扩增PBCoV,克隆后测序获得PBCoV基因组全序列,利用不同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BCoV基因组为环状结构,全长7543bp;含有3个典型的ORFs,推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分别为20.4、14.0和217.6kD。其基因组与GenBank登录的PBCoV ORF3部分核苷酸序列同源性87%-97%,其ORF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Badnavirus病毒ORF3氨基酸序列间一致率小于50.8%。Southern blot分析显示该病毒基因组能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结论】在中国湛江地区菠萝上存在PBCoV,该病毒属于Badnavirus属病毒,与香蕉线条病毒(Banana streak virus)Mys分离物(BSV-Mys)亲缘关系最近。这是PBCoV基因组全序列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6.
刘传和  刘岩 《农学学报》2018,8(4):39-45
旨在研究菠萝混合授粉杂交品系‘H’的父本来源。比较‘H’与其母本以及混合花粉供体的表型性状;并基于表型性状遗传距离分析及SLAF测序,研究‘H’与混合花粉供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及SNP基因型来源。杂交品系‘H’的物候期、植株大小,果实理化品质、色泽等表型性状与花粉供体之一的‘神湾’相当,而部分理化品质指标优于‘神湾’;果实香气物质组分及含量与其母本‘无刺卡因’较接近。果实小于其母本‘无刺卡因’及‘巴厘’,而大于‘神湾’。杂交品系‘H’与‘神湾’间的遗传相似性大于‘H’与‘巴厘’间的遗传相似性。通过SLAF简化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H’的父本来源于‘神湾’的可能性大于‘巴厘’。  相似文献   
37.
蒙英  黄家莉  徐锦  章书凡  李明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64-10266
[目的]为菠萝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烘干后粉碎的菠萝皮为原料,乙醇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其中的黄酮类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和超声时间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黄酮提取率随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时间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佳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和超声时间分别为1∶20,70%,75℃和40min;4个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剂浓度〉料液比〉超声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5、提取剂浓度70%、提取温度70℃、超声时间40min,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达0.543%。[结论]该研究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菠萝皮中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38.
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菠萝品种卡因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有机酸含量及其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柠檬酸合成酶(CS)的活性变化,并对果实中酸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卡因菠萝果实中所含有机酸有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乙酸、草酸、马来酸,其中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约占62%)、其次为苹果酸(约占14%)、酒石酸、乙酸和草酸的含量较低,马来酸微量。随着果实的发育,柠檬酸含量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苹果酸、草酸、乙酸、酒石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柠檬酸在果实成熟时占主要优势,是果实主要的有机酸。在幼果期到果实迅速生长后期(花后10~70d),柠檬酸合成酶(CS)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与柠檬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进入果实青熟期(花后90d)后,果实柠檬酸含量变化与PEPC和CS活性并无明显联系,此期酸积累不仅仅依赖这些酶的活性水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9.
菠萝新品种‘粤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脆’菠萝是由‘无刺卡因’与‘神湾’杂交育成。果实长圆锥形, 果大, 平均单果质量1.5 kg, 最大达3.5 kg; 果肉黄色, 肉质及果心爽脆、汁较多、纤维少、香味浓, 可溶性固形物15.2% ~23.0%。产量37.5~75 t/hm2。在广州地区果实8月中下旬成熟。  相似文献   
40.
菠萝果实发育期间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观察了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N、P、K、Ca、Mg、Mn、Fe、Zn、Cu等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中的N含量在果实现红后40 d略有上升,而其他时期与P含量变化基本一致;K含量在果实生长初期有一个短暂的高峰期;叶片中的Ca、Mg含量总体上随着果实的发育而逐渐上升,并在果实成熟期有向上跃变的过程,且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低则表现为Mn>Fe>Zn>Cu.此外,果实和顶芽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含量也与叶片中的含量相似,但是两种器官的营养含量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