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5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林业   400篇
农学   599篇
基础科学   200篇
  863篇
综合类   3424篇
农作物   360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550篇
园艺   385篇
植物保护   430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79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382篇
  2014年   445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27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夏威夷菠萝高效再生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菠萝试管苗的叶片、叶鞘、茎段和茎薄片作外植体,以MS或1/2 MS为基本培养基,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2,4-D、6-BA、NAA和AgNO3对夏威夷菠萝不定芽的诱导效果,并在添加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进行芽的增殖和生根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茎段为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外植体,6-BA是影响不定芽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其中MS 6-BA 5.0 mg/L 2,4-D 0.5 mg/L NAA 0.3 mg/L AgNO3 2.0 mg/L为不定丛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诱导率为83.3%;MS 6-BA 1.0 mg/L NAA 0.05 mg/L为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可分化成绿色小苗;1/2 MS IBA 1.0 mg/L NAA 0.5 mg/L为小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生根粗壮,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62.
桂糖21号等甘蔗新品种的茎尖脱毒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52℃热水处理+38℃热处理+茎尖脱毒+工厂育苗技术培育桂糖21号、桂糖26号健康种苗,保持自育良种的品质。热处理期水分影响蔗茎的萌芽率,桂糖26号热处理10 d萌芽率达90%,出芽较桂糖21号稍快而且整齐。新台糖16号、22号剥取的茎尖稍大(<1 mm),茎尖成活率达80%,接种前期转管周期4-7 d,能有效减轻酚害。  相似文献   
63.
生物炭添加对矿区压实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黄土高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物炭作为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中应用广泛,但在有关矿区压实土壤改良的研究中不够深入。为此,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粒径的生物炭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矿区排土场压实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4种粒径(>1~2、>0.25~1、0.10~0.25、<0.10 mm)与4种添加量(0、4、8、16 g/kg)的生物炭,设计5种压实条件(容重分别为1.3、1.4、1.5、1.6、1.7 g/cm3),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VG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60以上,标准差均小于0.015,说明VG模型适用于拟合添加生物炭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孔隙分布明显改变,形成了大量大孔隙和中孔隙,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在低容重(1.3、1.4 g/cm3)条件下,生物炭粒径越大(0.25~2 mm)添加量越高(8、16 g/kg),土壤持水、保水效果越明显;在高容重(1.5、1.6、1.7 g/cm3)条件下,小粒径(<0.25 mm)和较低的生物炭添加量(4、8 g/kg)则表现出较好的持水能力。对于不同压实条件的排土场土壤,有针对性地施用生物炭,将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中植物的有效利用水分。  相似文献   
64.
周云龙  孙萌  于腾  王健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24):232-239
采用光沉积法、水热合成法制备出TiO2/Pt/生物炭复合光催化剂,以玉米秸秆悬浮液作为牺牲剂,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玉米秸秆对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ibl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UV-Vis DRS)等表征手段进一步论证了复合催化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质量分数的增大,光催化体系的制氢量展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玉米秸秆质量分数为30%时,TiO2/Pt/生物炭复合材料制氢性能最佳,制氢速率达到225 μmol/(g·h),是单纯TiO2/Pt的11.2倍。其原因在于玉米秸秆分子组成中含有大量的醛基自由基,在光催化过程中被激发,与空穴发生氧化反应,提高了光催化制氢效率。此外,TiO2/Pt/生物炭光催化制经过5次重复利用后,制氢量仍为900 μmol/g,具有较高的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镉(Cd)污染碱性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序批式吸附试验和Cd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1%,m/m)对碱性土壤吸附Cd的影响,以及对Cd污染土壤中油菜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生物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非线性较强,生物质炭对Cd的表面吸附起主导作用,Cd在生物质炭上的分配系数(Kd)是在土壤上的1.5~3.0倍。生物质炭施用可促进土壤对低浓度Cd的吸附,0.1 mg·L-1平衡浓度下Kd值提高了19.5%;生物质炭施用可抑制土壤对高浓度Cd的吸附,在10 mg·L-1条件下Kd值降低了37.2%。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但缓解了Cd污染对油菜生长的抑制作用,油菜生物量最高提高了45.0%,也抑制了油菜对Cd的富集,油菜富集Cd的量最高降低了40.6%;CaCl2、Mg(NO32、NH4OAC、HCl、DTPA和BCR1作为提取剂提取出土壤中Cd的量与油菜地上部分吸收Cd的量相关性较强(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 0.8),而Mg(NO32萃取出土壤中Cd的量更能预测油菜地上部分吸收Cd的量。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有利于降低碱性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但并非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吸附能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66.
苹果茎痘病毒是苹果安全生产的巨大威胁,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质量。探讨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在山西省的分布、变异和多样性,可为制定可持续的病毒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山西省11个地区采集苹果叶片样品进行RT-PCR检测。结合在线数据库,利用相关软件对文中研究获得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重组以及种群遗传分化等分析。RT-PCR检测结果显示从山西省11个地区采集的409份苹果叶片样品中,ASPV的检出率为36.33%(临漪)至55.37%(平遥)。选择15个ASPV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分别克隆其CP基因并与22个不同的ASPV分离物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分析,发现37个ASPV分离物的核酸一致率为70.27~96.31%,氨基酸一致率为37.04~96.64%,其中,Shanxi-2与JX673826.1的核酸一致率最高,为90.86%, Shanxi-2与MN617853.1的核酸一致率最低,为70.40%。基于CP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7个ASPV分离物被划分为2个进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ASPV种群发生了收缩,且在两个...  相似文献   
67.
为探索生物炭对盐碱条件下植物根系与土壤特性的影响,以海滨锦葵为材料,在盐碱土壤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生物炭,测定植株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指标。结果显示:在盐碱胁迫下,添加生物炭提高了海滨锦葵根系活力,中高浓度生物炭明显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土壤pH值与电导率均降低,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呈现下降趋势。经比较,5.0%和7.5%生物炭对盐碱条件下海滨锦葵根系发育与土壤特性的调控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8.
氧化亚氮(N2O)和氮气(N2)是淹水稻田土壤剖面反硝化过程的重要气态产物,可通过土水界面向大气排放,也可随水向下淋溶。秸秆生物质炭施入稻田后会改变土壤理化及微生物学性质,影响反硝化过程及N2O和N2产排。本研究依托2010年夏建立的连续秸秆生物质炭还田的稻麦轮作农田试验,通过埋设淋溶管收集土壤剖面溶液,采用气相色谱和膜进样质谱分别定量溶液中N2O和exN2(反硝化产生N2量),观测了2018和2019年水稻季不同秸秆生物质炭施用量(CK:每季0 t·hm-2;1BC:每季2.25 t·hm-2;5BC:每季11.3 t·hm-2;10BC:每季22.5 t·hm-2)下0~1 m土壤剖面溶液中N2O和exN2浓度的时空变化,评估了长期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剖面反硝化作用及其主要气态氮产物exN2随水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稻季CK处理N2O浓度以60 cm处较高,exN2浓度则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秸秆生物质炭处理能降低剖面N2O和exN2浓度,以10BC处理最为明显。其中,N2O浓度降低以60 cm处较大,exN2浓度降低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加大。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溶液无机氮(NO3-+NH4+)含量无明显影响,但5BC和10BC处理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氧(DO)浓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CK处理下土壤剖面溶液N2O和exN2浓度变化与DOC、硝态氮(NO3-)及DO有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下则主要受DO和Eh控制。exN2淋溶量(按1 m深度计算)CK处理下为2.3 ~5.5 kg·hm-2,相当于无机氮和有机氮(DON)淋溶量的32%~34%,5BC和10BC处理则降低为1.7 ~3.7 kg·hm-2和1.1~1.9 kg·hm-2,上述结果表明,反硝化产生N2随水淋溶量不容忽视,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可改善淹水稻田土壤剖面的通气状况,增加DO,提高Eh,进而有效减少深层反硝化及其主要气态产物exN2随水流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69.
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于提升土地生产力、提高土壤碳汇能力以及缓解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大田试验,设置5个氮肥用量梯度(T0~T4):100%化肥氮,90%化肥氮,80%化肥氮,70%化肥氮,60%化肥氮,采用等氮原则,氮肥减少量用等氮量生物炭替代,以不施肥为对照(CK),结合室内矿化培养,揭示稻田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对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的响应。结果表明:与T0处理相比,T3处理(70%化肥氮+7.5 t/hm~2生物炭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速效磷依次显著提高了6.67%,8.36%及30.94%(P0.05),T4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最高,显著提高了23.78%(P0.05)。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随配施生物炭比例的增大而增大;与矿化前相比,各处理矿化后SOC,微生物量碳(MBC)及微生物熵(qMB)依次下降1.39~1.75 g/kg, 24.62~67.57 mg/kg及0.13%~0.32%(P0.05)。SOC矿化速率在培养的第1天达到峰值,第1阶段(第1~6天)迅速下降,第2阶段(第6~30天)缓慢下降,第3阶段(第30~45天)矿化速趋于平稳,矿化速率与培养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1)。培养结束时SOC累积矿化量和累积矿化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9~1.75 g/kg和6.02%~8.43%,均以T3处理最低。与CK和T0处理相比,T3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T1处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水稻产量以T3处理(7.37 t/hm~2)最高,比T0处理增产39.58%(P0.05)。综上,氮肥减量30%配施生物炭可明显提高土壤肥力,减少SOC矿化,增加土壤固碳,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0.
郭和蓉  张腾  袁红丽  曾瑞珍  张志胜  谢利 《核农学报》2021,35(12):2688-2695
为创建抗茎腐病杂交兰资源,本研究以玉女兰类原球茎为材料,采用12C6+重离子辐射技术结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粗毒素筛选抗茎腐病突变体。结果表明,经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射后,玉女兰类原球茎的死亡率差异显著,辐射剂量为50 Gy时,死亡率为54.66%;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对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影响显著,当粗毒素滤液浓度为80%时,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为41.98%。采用逐步筛选法对经50 Gy12C6+辐射后的玉女兰类原球茎进行抗茎腐病筛选,获得14个抗性系类原球茎,筛选率为4.67%;对抗性系类原球茎进行分化、生根壮苗和移栽,获得3个抗性系Z50Gt1、Z50Gt2和Z50Gt3。在含80%粗毒素滤液的培养基上抗性系类原球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POD活性峰值比对照提高了867.67 U·g-1·h-1;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高于对照,随着毒素胁迫时间的延长,转变为低于对照的趋势。对3个抗性系试管苗和小苗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系Z50Gt2和Z50Gt3的再生植株具有稳定的茎腐病抗性,2个抗病株系7个月大的盆栽植株病情指数分别为20.00%和19.33%,均为抗性级别。本研究结果为采用重离子辐射技术选育抗茎腐病杂交兰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