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3篇
  40篇
综合类   243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24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了解水环境中粪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某校鱼塘、污水沟和模型池塘中共分离出99株粪肠球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污水沟分离菌的耐药率最高,其中红霉素、土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9.3%、89.3%、82.1%、46.4%和32.1%,且多数对3-5种抗生素多重耐药;其次为鱼塘分离菌,耐药谱多为对1-2种抗生素同时耐药;模型池塘分离敏感菌较多;3处均未分离出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提示不同水源粪肠球菌耐药情况与水源受抗生素污染程度存在联系,表明细菌耐药性监测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2.
农用抗生素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用抗生素大规模生产的品种主要有井冈霉素、阿维菌素和赤霉素,而未能大规模生产的抗生素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进而限制了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另外我国农用抗生素研究的人力、物力过于分散.对一些优良品种投入太少,也是造成大规模生产的农用抗生素品种少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国内外农用抗生素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3.
抗生素对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生长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两种常用抗生素对高羊茅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分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头孢霉素明显抑制愈伤组织生长 ,而浓度低于 5 0 0mg L的羧苄青霉素能促进愈伤组织生长 ;两种抗生素对愈伤组织分化均有抑制作用 ,但羧苄青霉素的抑制作用要比头孢霉素小。因此 ,在农杆菌介导高羊茅遗传转化中 ,抑菌剂以选用羧苄青霉素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4.
以卡那霉素和潮霉素作为非洲菊抗性植株的选择剂,头孢霉素和羧苄青霉素为抑菌剂,分别采取不同浓度,分析其对非洲菊试管苗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 mg·L-1的卡那霉素或5 mg·L-1的潮霉素可作为非洲菊抗性植株的临界筛选浓度.头孢霉素浓度愈大,213品种不定芽分化频率愈低,当头孢霉素浓度较高(400~500 mg·L-1)时,愈伤组织生长受到抑制;而羧苄青霉素对愈伤组织影响很小,在适宜的浓度下能促进不定芽分化,213品种在羧苄青霉素浓度为200 mg·L-1时,分化频率达到最大值68.8.  相似文献   
115.
从患病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体内分离到3株菌株,用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感染健康海马,48 h内海马全部发病,其临床症状与原患病海马相似,经形态学、生化和室内感染试验,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 olyticu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派酸、四环素、复达欣、菌必治、奈定酸等抗菌药表现为高敏感性;对红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Ⅵ、强力霉素、新生霉素、头孢呋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头孢氨苄、林可霉素等药物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6.
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纳米技术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s,DDSs)的应用中具有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为应对全球细菌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作为药物载体,理想的纳米粒子必须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将药物运送到特定的病理部位和(或)靶细胞,同时不发生药物泄漏,并且在作用部位迅速释放药物。为此,人们积极寻求各种"智能"纳米释药系统,这种纳米释药系统可以对内部或外部刺激(如pH、氧化还原、温度、磁和光等)进行响应,从而实现对药物的可控释放。本文围绕pH、温度、光照以及酶和其他内源或外源因子刺激响应的智能化抗菌药物递送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7.
养殖废弃物堆肥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生素的滥用及排放会造成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的传播和扩散。畜禽粪便是导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水土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抗生素及其环境残留水平和对动植物、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利用堆肥技术降解畜禽粪便中抗生素和ARGs效果及机制的研究情况。总结得出,猪粪中抗生素残留量最高,其中四环素类残留量为1390~354 000 mg·kg^-1,磺胺类170.6~89 000 mg·kg^-1,氟喹诺酮类411.3~1 516.2 mg·kg^-1,硝基呋喃类85.1~158.1 mg·kg^-1,大环内酯类1.4~4.8 mg·kg^-1。堆肥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好的降解效果,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降解率为62.7%~99%,磺胺类为0~99.99%,对大环内酯类几乎可以完全降解,但是,堆肥无法降解喹诺酮类抗生素。养殖废弃物堆肥过程中,ARGs的降解情况同样因抗生素种类和堆肥方式而不同。已有的研究表明,除大环内酯类ARGs外,堆肥对其他ARGs均具有有效的降解效果,降解率为50.03%~100%。堆肥初期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堆肥结束后放线菌门成为最优势菌门。初始抗生素的浓度不影响堆肥结束时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温度和pH是影响抗生素降解的最主要因素,而ARGs的降解效果主要受温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8.
重金属是水环境中的典型无机污染物,随着水体中抗生素检出率的增加,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及其效应已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重金属和抗生素对发光菌的发光抑制作用,可以了解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毒性效应,为评估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在水环境中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便携式急性毒性检测仪,系统研究了重金属Pb和6种抗生素(四环素、氧四环素、氯四环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嘧啶)对费氏弧菌的单一和联合急性毒性,得到了单一污染物的半数效应浓度,并对重金属Pb和抗生素所组成的二元、三元复合污染体系的联合作用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当Pb与抗生素共存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急剧上升。因此,在评价Pb与抗生素二元或多元复合污染体系的生态风险时,应考虑其联合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9.
植物病害生防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植物病害生防因子是解决化学农药3R问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拮抗微生物、抗生素、植物诱导子等生防因子控制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生防因子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0.
The current tuberculosis treatment regimen is long and complex, and its failure leads to relapse and emergence of drug resistance. One of the major reasons underlying the extended chemotherapeutic regimen is the abilit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to attain a dormant state.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lead compounds with chemical structur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nventional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s essential. The compound 3-(phenethylamino)demethyl(oxy)aaptamine (PDOA, 1), isolated from marine sponge of Aaptos sp., is known as an anti-dormant mycobacterial substance, and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drug resistant strains of M. tuberculosis. However, its target protein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1 using 15 synthetic analogues, in order to prepare a probe molecule for detecting the target protein of 1. We succeeded in creating the compound 15 with a photoaffinity group that retaine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which proved to be a suitable probe molecule for identifying the target protein of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