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8篇
  127篇
综合类   103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学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15-20818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变量指标,通过计算测度1996~2009年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并利用全局Morans’I指数和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聚集效应增强,集聚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不断拉大,经济增长收敛性在空间格局上表现出明显的苏南、苏北间发散和两大区域内部收敛的趋势。  相似文献   
52.
露水河林业局森林景观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拟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自相关是建立森林景观模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众多研究中常忽略了这一点,为了探解决考虑空间自相关性,建立森林景观模型的问题,以露水河林业局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等手段分析红松森林景观等景观类型的空间自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Moran’s I指数以及半方差图显示红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这种空间自相关性从1987-2003年呈现减弱趋势,红松的分布由非随机因素占主导地位逐渐变为随机因素占主导地位,采伐等人为因素对于红松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建立了红松森林景观分布与环境驱动因子的模拟模型,经过比较,认为空间滞后模型的拟合度优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53.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最小。4)GWR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影响强度从北到南增强,农业生产影响强度从西到东增大,产业结构影响强度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增大。滇中县域需要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以此促进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4.
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借助GIS技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关理论,对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格局、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计算,研究期内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差异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各县域Local Moran′s I反映了耕地变化在局域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均质性,"北部平原—周边山区—内部岗丘"的区域化分异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的4种集聚类型中,正相关的"高—高"和"低—低"类型占主体部分,约占60%。其中,"高—高"关联的主要有北部平原区、周边部分山区县,而赣东南西三面群山向内部平原过渡的岗地、丘陵地区等则表现出一定的"低—低"关联特征。不同类型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5.
中国灌区水分生产率及其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从粮食产出和广义水资源投入出发,计算了31个省区灌溉农田的水分生产率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建立广义水利用系数以评价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结果显示:由于粮食单产提高和灌溉用水量的减少,1998-2010年各省区水分生产率值均呈增大趋势,全国平均值由0.67kg/m3增大到0.81kg/m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水分生产率值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全局Moran’sI的检验值都大于0.01的置信水平,高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长江以南和东北则密集了低值省区,局部自相关属性为高-高(HH)、低-低(LL)的省区超过了20个,13a来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变化均不明显;不同地区的广义水利用系数都随时间增加,省区间水分生产率和广义水利用系数大小关系无一致性,水分生产率高的省区亦存在较大节水潜力。从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征、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宏观分析了水分生产率和广义水利用系数在空间差异的原因。该研究为灌区水资源管理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降雨侵蚀力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时间序列分析的数学模型和建模途径,对实际月降雨侵蚀力指数序列进行了平稳性、正态性和周期性检验,在样本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计算的基础上,确定出了模型的形式和阶次,并估计出了模型参数值。对所得到的月降雨侵蚀力指数预报方程,用实际值进行了预报检验,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7.
运用半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方法,对科尔沁沙地丘间低地-流动沙丘联合体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动态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6月份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的趋势为:过渡带、丘间低地、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和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丘间低地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流动沙丘的土壤含水量在较小尺度上具有90%的空间自相关性,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在较大尺度上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丘间低地表层的土壤含水量在较大尺度上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高梅香  刘冬  吴东辉  张雪萍 《土壤学报》2014,51(6):1342-1350
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是土壤动物空间异质性和空间共存格局研究的重要基础。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实验站的农田内,以5 m为步长设置一个50 m×50 m的样地,结合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研究地表、地下和地表—地下土壤螨群落多尺度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和地下土壤螨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平均密度均有显著差异。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除了地表螨群落,地下螨群落平均密度在8月(35~40 m)和10月(5~30 m)、地表—地下螨群落平均密度在8月(5~10 m和35~45 m)和10月(5~35 m)均有显著的多尺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土壤螨群落中数量较多的优势和常见类群易形成明显的多尺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地表、地下和地表—地下螨群落及所有螨类的平均密度均存在显著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形成"斑块"和"孔隙"并存的水平分布格局。本研究表明,多尺度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是地下和地表—地下土壤螨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和物种的平均密度均在局部地区形成"斑块"和"孔隙"并存的的水平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9.
The within-popu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shaped by demographic processes, including historical accidents such as forest perturbations. Information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s therefore inherently linked to demographic-historical processes that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fate of populations.All adult trees and saplings in a 1.4-ha plot within a mixed Norway spruce (Picea abies [L.] Karst) stand were characterised by means of chloroplast (paternally inherited) markers, and a large sub-sample of these were genotyped at mitochondrial (maternally inherited) molecular markers. These data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and to compare the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the two marker types. The plot presented non-homogeneous local stem density in the younger cohorts,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of this source of variation on the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suggest that (i) spatially limited seed dispersal induced patchiness in genotype distribution, while pollen flow had a homogenising effect; (ii) deviations from random spatial structure were stronger in the demographically most stable portions of the stand, while they were weaker where sudden bursts of regeneration occurred; (iii) spatially overlapping adult and sapling cohorts displayed the same spatial genetic structure (stronger on stable areas, weaker in portions of the stand undergoing events of intense regeneration), which was substantiated by the influence of local demographic processes. Regeneration dynamics as modulated by demography thus influences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the stand both in the younger life stages and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60.
基于ESDA的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甘肃省1992~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南、陇东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