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7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45篇
林业   203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78篇
  530篇
综合类   625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44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72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水曲柳天然林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样地水曲柳天然林的各器官生物量的测定和化学元素分析,研究了生物生产力及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龄为43a的水曲柳天然林乔木层地上部生物量为135.749 t/ha,其中干材为79.891 t/ha,干皮为13.191 t/ha,大枝(未着生叶)为23.961t/ha,小枝(着生叶)为12.830t/ha,叶为5.877 t/ha;乔木层地上部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4.539 t/ha·a,其中叶为1.519t/ha·a,仅次于干材;近期(5a)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8.390 t/ha·a,其中叶为4.012 t/ha·a,是器官之中最高者;地上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因器官、元素而异,但尤以叶的含量最高。根据分析结果,从植物营养学角度出发,提出了以发展针叶树为主的“栽阔养针”的观点,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Preliminary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flammability of 14 species of shrubs and 8 species of trees based on silica-free ash content was done in order to recognize which shrubs or trees are more flammab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lica-free ash content of shrubs and trees leaves was greater than the stems ranging between 1.7% and 11.4% for leaf and 0.4% and 7.8% for the stems. The shrubsDicranopteris linearis, Imperata cylindrica, Eupatorium pubescens, Lantana camara, Eugenia sp.,Cliforia laurifolia, Pterospermum sp.,Hibiscus similis, Clidemia hirta andTrema orientalis must be considered when fire invades the plantation as well as the treeParaserianthes falcataria, Eucalyptus urophylla, Calliandra callothyrsus, andPeronema canescens.  相似文献   
63.
金叶白蜡接穗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金叶白蜡接穗嫁接技术,该技术可提高嫁接成活率,加快金叶白蜡观赏彩叶树种的培育速度。  相似文献   
64.
根据现有的矸石山自燃发生理论和防治技术原理以及困难立地条件下植被生态恢复理论,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陡坡绿化喷播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研究内容,在矸石山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技术装备、两类泥浆配方、多种喷射施工工艺的机械化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将矸石山自燃防范措施与高陡边坡植被重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成本低廉、可机械化高效率施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以焦作中马矿区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例,借鉴了国内外对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在介绍中马矿区矸石山的立地情况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针对目标矿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途径,并探讨了我国煤矿区煤矸石资源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66.
对玉米秸秆高温预处理条件进行优化,以降低还原糖损失率和提高灰分去除率为目的,探讨了高温预处理时料液比、蒸煮温度、蒸煮时间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通过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方法得到最优预处理条件为料液比1∶7,蒸煮温度118℃,蒸煮时间0.5 h。在此最优条件下,预处理后的秸秆还原糖损失率为1.86%,灰分去除率为35.2%。  相似文献   
67.
采用湿法消解(电热板消解法)、干式消解法(灰发化)和微波消解法对婴幼儿乳粉样品进行前处理,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同时测定待测样品中8种常微量元素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婴幼儿乳粉样品中8种常微量元素的方法各元素的平均含量较高,相对标准偏差(RSD)最小,且小于2.05%。该方法对质控样品中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2%,回收率在84.6%~103.5%。  相似文献   
68.
高砷煤矿污染土壤的小麦砷累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砷污染土壤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食用砷污染土壤种植的小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高砷煤矿区砷污染农田的土壤-小麦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和小麦砷含量,并对砷污染土壤及小麦中砷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污染农田土壤(区域Ⅰ、区域Ⅱ)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周边未受污染农田(区域Ⅲ),区域Ⅰ土壤pH值最低(4.57),土壤砷含量分别是区域Ⅱ、区域Ⅲ的1.94和2.13倍,土壤砷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区域Ⅰ小麦样品不同器官的砷含量为1.37mg·kg~(-1)(根)、0.74mg·kg~(-1)(茎叶)、0.85mg·kg~(-1)(籽粒);受试样品中,67%的小麦籽粒砷含量高于GB2762-2012中规定的小麦砷含量限值(0.5mg·kg~(-1))。采用USEPA推荐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当地居民以小麦为砷摄入途径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区域Ⅰ、区域Ⅱ小麦的HQ值分别为2.82和1.19,区域Ⅲ为0.97。受试土壤砷污染已对小麦品质产生影响,食用矿区附近砷污染农田种植的小麦可能对居民健康有影响。  相似文献   
69.
为了确定经济合理的露天矿备采煤量留设位置和保有期,运用露天开采基本原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新时期露天煤矿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对备采煤量留设位置和保有期的影响;以经济效益最优为判断准则,研究复合煤层露天矿备采煤量留设位置与内排运距的关系,建立备采煤量留设位置优化模型;研究季节性剥离露天矿备采煤量保有期与剥离成本、运输成本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关系,建立备采煤量保有期优化模型。以内蒙古东部地区某露天矿为研究实例,确定了该矿经济合理的备采煤量保有期为6.5个月,备采煤量应全部留在1号煤层。研究结果表明:该优化模型可用于指导露天矿生产,有效降低剥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0.
对3种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进行低温氧化实验,利用CO体积分数与煤体温度间变化的计算模型,求解出活化能和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同时结合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there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自燃性煤氧化特性和活化能的低温表征规律。结果表明:1)低温氧化阶段,CO生成量、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随着煤自燃倾向性增强而增大;不同煤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同样的CO生成量和耗氧速率急剧上升的温度拐点,且煤的自燃性越强,该拐点温度越低,同时CO体积分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不同自燃性煤氧化阶段活化能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当各煤样的温度到达活性温度时,活化能快速减少,且活化能变化点对应于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点。3)根据煤特征温度和活化能的变化规律,把煤低温氧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表面氧化、氧化自热、加速氧化和深度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