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林业   102篇
农学   122篇
基础科学   223篇
  519篇
综合类   534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1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1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为揭示我国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s)的变异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以浙江省安吉县的天然林土壤及天然林转变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EEAs及若干环境因子参数,通过冗余分析等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影响土壤EEAs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与天然林相比,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均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X)活性均显著升高;粗放经营毛竹林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活性显著升高;集约经营茶园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aminnidase,NAG)活性均显著降低。由以上结果可推知,与天然林相比,茶园土壤氮、磷养分相对充足,毛竹林土壤的磷限制有所缓解,茶园和毛竹林土壤中微生物以惰性碳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此外,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在环境因子中的贡献率最高,是土壤总体EEAs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综上所述,相比天然林,转变后的粗放经营毛竹林和集约经营茶园土壤EEAs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pH作为关键驱动因子解释了亚热带地区天然林转变为毛竹林和茶园后土壤总体EEAs的改变。  相似文献   
52.
动物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与人类的肥胖病、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多年以来动物脂肪组织的细胞分化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肌肉组织都来源于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分化起源更加亲近,但随着对棕色脂肪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在早期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前体细胞,而棕色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分化支系更加亲近。以往的脂肪分化研究往往利用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或肌卫星细胞等混合细胞群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流式细胞仪、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得到纯的前体脂肪细胞系,从而提示我们之前的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体的活体分化潜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脂肪组织的分化起源,有助于我们理解机体脂肪沉积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治疗脂肪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提高动物肉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An intensive sampling program for yolk-sac herring larvae and microzooplankt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ain spawning area of Norwegian spring-spawning herring during March to April 1990 (between 62o and 63o30'N) to estimate their hatching period and the abundance of copepod eggs and nauplii.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kagerrak area during January-March and on the Norwegian Shelf in May to study the otolith microstructure of the herring larvae. In May both autumn- and spring-spawned herring larvae were found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Norwegian Shelf. They were easily distinguished by differences in otolith microstructure. The pattern in increment widths in the otoliths of the autumn-spawned larvae indicated that these larvae had not been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kagerrak area, but more likely were carried directly from the northern North Sea across the Norwegian Trench and into the Norwegian Coastal Current system. The calculated hatching of the spring-spawned larvae sampled in May occurred significantly later than the observed hatching over the spawning grounds. The results suggest a mismatch between the abundance of first-feeding herring larvae and their prey organisms, resulting in a higher survival of those herring larvae hatching during the latest part of the spawning period. This coincides with a general increase towards the middle of April in the abundance of prey organisms, from 1 to 4 1_1.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otolith microstructure among spring-spawned herring larvae sampled on the shelf in May, indicating that these larvae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cohort and were well mixed throughout the whole shelf area.  相似文献   
54.
Due to taxonomic positions and special living environments, marine organisms produce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possess unique structur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review is devoted to recently isolated and/or earlier described marine compounds with potential or established cancer preventive activities, their biological sources,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heir ac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human health and nutrition. The review covers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2003–2013 years and focuses on findings of the last 2 years.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对2009—2019年阿克苏地区荒漠化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制定荒漠化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全国第六次荒漠化监测细则》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和IDRISI软件的支持下,对2009—2019年阿克苏地区荒漠化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荒漠化驱动因素并做出预测。[结果] ①2009—2019年阿克苏地区荒漠化面积逐年降低,荒漠化呈现逆转态势。阿克苏地区荒漠化呈现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极重度荒漠化区域位于研究区南部与塔克拉玛干沙漠接壤地带,极重度荒漠化所占比例最大。②2009—2019年阿克苏地区荒漠化单一驱动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是阿克苏地区荒漠化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多驱动力因子交互作用对荒漠化演化的解释力比单因子更强,作用方式与强度表现为增强与非线性增强。③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在驱动因素不改变时,2019—2024年阿克苏地区荒漠化程度持续逆转,整体表现为极重度荒漠化转化为重度荒漠化,部分地区荒漠化面积扩张。[结论] 研究时段内,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减少,荒漠化程度呈逆转态势,影响荒漠化主要因素为土地利用类型。在荒漠化的治理与防治过程中,应当结合荒漠化驱动因素,合理有效地实施荒漠化防治以及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56.
徐红枫    王妍    刘云根    肖羽芯    黎舟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407-414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随着近几十年石漠化治理的开展,石漠化扩张的趋势已经得到了极大遏制。以我国典型峰丛洼地地貌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云计算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四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转移矩阵分析西畴县近30年石漠化动态变化,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西畴县石漠化形成的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30年间西畴县石漠化演变总体呈现先小幅减少,再扩张,然后大幅减少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1990—2000年,石漠化类型转变主要是轻度和潜在石漠化向无石漠化转移,2000—2010年石漠化类型转变主要是无石漠化向潜在和轻度石漠化转移,2010—2020年石漠化类型转变主要是潜在、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向无石漠化转移; 从空间上来看,西畴县石漠化分布北重南轻,在石漠化治理成效上,整体都呈现好转,石漠化改善面积为850.183 km2,在莲花塘乡西北部、新马街乡的东北部、鸡街乡和西洒镇的交界处也存在零星恶化,恶化面积为51.715 km2。(2)1990—2020年30年间,西畴县石漠化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到2020年西畴县无石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940.854 km2,共有648.476 km2的石漠化土地转化成无石漠化土地;(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表明西畴县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坡度和GDP交互作用(q=0.645),人口密度和GDP交互作用(q=0.639)这两对组合。(4)通过编程在遥感计算云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GEE)上在线获取和处理遥感数据,可以较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云计算实现石漠化表征因子的提取,解决相关地学问题,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7.
主要研究FCM聚类法在车辆行驶工况中的应用。通过对合肥市典型道路的试验,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划分为多个运动学片段,并运用多元统计理论方法及Matlab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引入11个表征汽车行驶特性的特征参数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这种数理统计理论,同时通过FCM聚类方法,对合肥市道路行驶工况进行分析与仿真,拟合出能够代表合肥市的代表性工况。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拟合的行驶工况有利地反映了合肥的汽车保有量、城市结构、交通流分布、驾驶行为习惯及道路特征等的情况。  相似文献   
58.
余津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4,(4):1241-1242,1244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Intemet的新兴应用计算机技术。其愿景是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服务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在这个特殊的云计算环境下,如何创造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化平台,将是云计算面临的一大问题。从云计算的特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云计算在虚拟化平台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9.
选取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指标,在对武汉市1990~2012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基础上,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了武汉市生态足迹回归模型,并分阶段对其生态足迹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武汉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主要驱动力为城市化率、人口规模及经济水平的提高;2010年武汉市生态足迹达到高峰值,为2 335.537 hm2,人均生态足迹为2.8 hm2/人,随后生态足迹与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于2011年开始呈现负相关性,生态足迹与GDP开始呈现倒“U”型转折点,人均生态足迹于2012年下降为2.43 hm2/人;“十二五”期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及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增加,能源消耗总量及万元工业能耗的下降,对减缓人口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以飞思卡尔公司基于ARM Cortex-M4内核的K60系列微控制器为例,设计了一种具有较好可移植性和重用性的UART底层驱动构件.测试结果表明该构件正确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