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林业   33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10篇
  34篇
综合类   418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84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苏子提取物(EPS)对家兔高脂血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建立家兔高脂血症模型,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苏子提取物低剂量组(0.1 g/ml)、中剂量组(0.5 g/ml)、高剂量组(1.0 g/ml)血清中的TC、TG、LDL-C、HDL-C及肝匀浆MDA含量及SOD活性。[结果]EPS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TC、TG、LDL-C,提高血清中HDL-C的含量,降低肝匀浆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性。[结论]EPS具有一定的调节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2.
应用光镜及HE染色等技术对体细胞克隆水牛的脂肪和皮肤组织及其细胞类型和形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旨在为以后体细胞克隆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脂肪组织外周有疏松结缔组织包裹,脂肪小叶不明显;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借助皮下组织与深部的肌肉相连,局部表皮有脱落,皮肤土有毛囊分布.  相似文献   
53.
选择民猪和长白猪为研究对象,利用异速生长式分析两个品种1~8月龄组织器官的早熟顺序。结果表明,民猪脂肪沉积较早,在2.5~6月龄间沉积大量的脂肪,生长发育全期腹内脂肪的沉积能力突出,而长白猪在6月龄后沉积脂肪速度加快;两个品种各脂肪组织占胴体比率在6~8月龄维持不变。民猪肉、脂、骨、皮早熟性顺序为:骨骼>肌肉>皮肤>脂肪,而长白猪为:骨骼>皮肤>肌肉>脂肪;两品种猪脂肪组织早熟性顺序均为:肠系膜脂肪>皮下脂肪>肾周脂肪>大网膜脂肪。民猪内脏器官早熟性顺序为:小肠>肾>胰>肝>脾>肺>心>胃>大肠;长白猪内脏器官早熟性顺序为:小肠>肾>肝>胰>心>脾>胃>肺>大肠。  相似文献   
54.
全脂大豆对肉仔鸡内脏器官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生、熟全脂大豆和对照饲粮分7组饲喂出壳1日龄艾维菌(Arian )肉仔鸡,研究了生、熟全脂大豆对肉仔鸡内脏器官重量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生大豆饲粮肉仔鸡的胰腺相对重显著高于饲喂熟大豆和对照饲粮组(P<0.05),饲喂熟大豆与对照饲粮组间无显著差异。生大豆饲粮对胰腺生长短期影响显著。前期饲喂生大豆饲粮肉仔鸡大肠、小肠相对重显著高于饲喂熟大豆和对照饲粮组(P<0.05),后期无显著差异。饲喂生长大豆饲粮肉仔鸡腺胃、肌胃相对重在前、后期显著高于对照饲粮组(P<0.05)。生大豆饲粮组对鸡的小肠绒毛的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55.
影响莱芜猪肉质的肌内脂肪及其它化学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二因子多水平有重复试验的方法,对14头纯种育肥莱芜猪不同屠宰体重(80kg和90kg)及不同解剖部位(背最长肌、股二头肌、腰大肌、半膜肌和半腱肌)肌肉脂肪的含量和分布及其它化学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肌肉脂肪及其它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屠宰体重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各部位肌肉间则有极显著的差异。比较其它一些中外猪种发现:莱芜猪肌肉积脂能力很强,并且肌内脂肪组织与其中结缔组织呈交插状态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莱芜猪肉品品质优良和肉味浓郁香鲜之感觉印象提供有力佐证。试验进一步证明:主观评定的大理石纹实际上代表的是肌内脂肪与结缔组织的总和。  相似文献   
56.
氮源及浓度对微绿球藻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硝酸钠和脲为氮源,分别以1倍及2倍的F/2配方中的氮浓度培养微绿球藻并在培养5d后采收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2倍氮浓度组的微绿球藻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倍氮浓度组,相同氮浓度下硝酸钠组比脲组的粗蛋白含量高。氮源及浓度对总脂含量的影响正好与对粗蛋白的影响相反。2倍氮浓度组的微绿球藻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1倍氮浓度组,相同氮浓度下氮源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氮源及浓度对微绿球藻脂肪酸中EPA、总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有极显著影响,氮源相同时高氮浓度组微绿球藻的EPA、∑PUFA含量极显著高于低氮浓度组,相同氮浓度下硝酸钠组极显著高于脲组。  相似文献   
57.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0,FGF10)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生长因子,能促进小鼠(Mus musculus)和人(Homo sapiens)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为了获得山羊(Capra hircus)FGF10基因序列,研究其组织表达特性,确定其在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并分析FGF10mRNA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沉积的关系,本研究以简州大耳羊(C.hircus)为实验动物,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FGF10基因,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山羊原代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FGF10在成年山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在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将基因表达水平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山羊FGF10基因(GenBank登录号:KT899958)序列1 252 bp,其中开放阅读框642 bp,编码213个氨基酸,与绵羊(Ovis aries)和牛(Bos taurus)的该基因同源性达100%,具有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结构.FGF10 在山羊肺脏中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脾脏和脂肪中也存在较高水平的表达.FGF10 mRNA在成年羊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羔羊与育成羊(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GF10 mRNA表达量与山羊背最长肌IM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FGF10 mRNA在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中表达水平最低,在诱导分化后2d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FGF10基因在山羊肌内脂肪沉积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肉鸡腹脂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对708只(公、母各半)5~9周龄黄羽肉鸡进行3个代谢能水平(13.4,12.5,11.6MJ/kg)和3个粗蛋白水平(22.4%,19.4%,16.4%)交叉的饲养试验,以探讨日粮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时黄羽肉鸡腹脂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日粮代谢能和粗蛋白水平对腹脂有明显影响,腹脂随日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1)。随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5)。日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板油的影响与腹脂相似。日粮代谢能水平对肌胃脂无明显影响;日粮粗蛋白水平对肌胃脂重无明显影响,但对肌胃脂率有一定影响(P=0.07)。日粮粗蛋白和代谢能水平对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甘油三酯、胆固醇及总脂浓度均有显著影响(P<8.05),8周龄血浆VLDL浓度随日粮代谢能的升高而降低(P<0.0001);血浆总脂和胆固醇浓度均随日粮代谢能、粗蛋白水平的升高而降低(P≤0.001)。肉鸡8周龄血浆VLDL水平明显存在日粮能量和蛋白的互作效应(P<0.01),而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总脂水平不存在明显的能量和蛋白的互作(P>0.05)。  相似文献   
59.
正交设计法研究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石油醚为浸提剂,选择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淋洗时间3个因素,根据L9(34)正交设计表,用FOSS2050型脂肪测定仪对索氏提取法测定花生粗脂肪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淋洗时间对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结果影响最大,其次是浸提时间;花生粗脂肪含量测定的最佳提取方案为浸提温度120℃、浸提时间80 min、淋洗时间30 min。  相似文献   
60.
The apparent digestibility coefficient (ADC %) for protein in catfishes, Clarias batrachus (Linnaeus) (16–18 cm; 45–50 g), C. gariepinus (Burchell) (21–22 cm; 60–65 g) and Heteropneustes fossilis (Bloch) (10–12 cm; 10–15 g) was estimated for nine feedstuffs of plant and animal origin. Fat digestibility was tested for C. batrachus and C. gariepinus, wherein the influence of feeding frequency on protein digestibility was also examined. The digestibility trials were conducted with triplicate groups of 25 fish each in 70‐L polyvinyl indoor flow‐through (1–1.5 L min?1) circular tanks (water volume=55 L). Fish were fed to satiation daily, at 08:00 and 18:00 hours, and faecal matter was collected through slow siphoning. For studying the effect of feeding frequency, fish were fed the experimental diets at 08:00, 11:00, 14:00 and 17:00 hours. The protein digestibility of the feedstuffs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in each test species. However, the protein digestibility values for most of the ingredients tested were comparable between the three catfish species. The mos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rotein in these fishes was noted for soybean meal followed by lab‐prepared fishmeal. The lowest protein digestibility was recorded for rice bran. Similarly, the utilization of fat from the feedstuffs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in each of the two species, C. batrachus and C. gariepinus. Fat digestibility of feed ingredients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With respect to the fat, soybean meal, lab‐prepared fishmeal, full‐fat soybean meal and dried fish were more efficiently utilized, while the lowest fat digestibility was obtained for rice bran. A marked decline in protein utiliz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two species where the feeding frequency was increased from two to four times a d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