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33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6篇
  153篇
综合类   26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8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工程菌 Hrp-菌株的固体剂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载体、保护剂和抑菌剂的筛选,最终得出固体菌剂的制作方法。具体为将发酵菌液以5000 r/min离心10 min后弃上清,收集菌泥;将菌泥加至石蜡油中,振荡15~20 min使其在石蜡油中充分分散,制成菌悬液;再将此菌液按1:1比例与灭菌后的草炭混合均匀,制成固体菌剂;再向这种固体菌剂中加入杂菌抑制剂乳酸链球菌素(0.75 g/kg)和纳他霉素(0.075 g/kg),并混合均匀。制作的固体菌剂在pH值5.3左右、含水量35%、不抽真空及温度25℃的条件下保存6个月,存活率为44.4%,有效活菌量为1.12×1010 cfu/g。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索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柑橘砧木对其根际土壤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微生物种群及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丰富柑橘磷素营养及生态学理论和发掘具有特异营养性状的柑橘砧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喀斯特山地分布的野生宜昌橙(Citrus ichangensis Swing.)、酸橙(C.aurantium L.)、白黎檬(C.limonia Osbeck)和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为材料,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4种柑橘砧木耐磷胁迫能力,根际土壤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酸橙、白黎檬和枳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磷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施磷水平对宜昌橙生长量没有明显影响;耐低磷胁迫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宜昌橙、白黎檬、酸橙、枳。不同柑橘砧木的根际土壤有机酸种类及含量有明显差异,均以草酸、琥珀酸和乙酸为主要有机酸;4种柑橘砧木的根际土壤有机酸总量、草酸、丙二酸以及宜昌橙和酸橙根际土壤的琥珀酸含量随施磷水平的降低均明显增加;在磷饥饿条件下,宜昌橙的根际土壤有机酸总量明显高于其他柑橘砧木。土壤微生物均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随施磷水平的降低,4种柑橘砧木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均明显增多;在磷饥饿条件下,宜昌橙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其他柑橘砧木。不同柑橘砧木在不同施磷水平下其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蔗糖酶活性大小各异,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施磷水平、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之间有明显相关关系。【结论】耐低磷胁迫的柑橘砧木在磷饥饿条件下其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显著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在酸性黄壤上,宜昌橙能较好地适应低磷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63.
张勇    杜华栋    张振国  冯川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1):6-11,17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用时空互代法对燕沟和县南沟典型小流域自然植被恢复下5个演替阶段(退耕1~6 a、7~17 a、18~35 a、36~60 a、> 60 a)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地区植被退耕后自然演替的推进,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与有效钾含量持续增加,土壤全磷含量在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18~35 a)时含量最低;土壤细菌约占土壤微生物量的65%左右,且其数量在植被演替至多年生草本阶段时最多,土壤真菌和放线菌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也随着植被自然演替的推进呈不断增加趋势,但脲酶和蔗糖酶在植被演替至灌木阶段(36 a)后增速放缓。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提高程度比较一致,其与土壤养分关系密切,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酶活性是反映植被恢复中土壤生物学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丙烯酸盐对SDomingos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在《聚丙烯酸盐对长期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I)》^[30](以下简称研究I)中聚丙烯酸盐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的pH,同时土壤中水溶性重金属的含量也比对照显著降低,从而使果园草Orchardgrass(Dactylis glomerata L.cv.Amba)的生物量得到显著增加。为更全面地说明聚丙烯酸盐在该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上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聚丙烯酸盐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随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聚丙烯酸盐处理的真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但随着聚丙烯酸盐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这可能是由于0.4%和0.6%的聚丙烯酸盐处理土壤pH显著提高所导致的。因此使用微生物数量评价土壤质量时,细菌比真菌表现更突出。使用聚丙烯酸盐修复的土壤脱氢酶、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脲酶活性的下降则可能是由于聚丙烯酸盐带来大量的铵态氮产生的抑制作用所致。综合研究I中的结果,聚丙烯酸盐不仅可以改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理化性状而且对于土壤微生物属性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从果园草生物量来看,0.4%聚丙烯酸盐的用量对该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This study focuses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MB) of typical climax beech (Fagus crenata) at the stand scale in forest ecosystems of the cold-temperate mountain zones of Japan. Three beech-dominated sites were selected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and grid sampling was used to collect soil samples at each site. The highest average SMB density was observed at the site 1500 m a.s.l. (44.9 gC m−2), the lowest was recorded at the site 700 m a.s.l. (18.9 gC m−2); the average SMB density at the 550 m site (36.5 gC m−2) was close to the overall median of all three sites. Geostatistics, which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tak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to account, was then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collected. All sites generally exhibited stand-scal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t a lag distance of 10-18 m in addition to the small-scale spatial dependence noted at <3.5 m at the 550 m site.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an emphasis on spatial dependency showed SMB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ulk density at the 550 and 1500 m site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t the 700 and 1500 m sites, and nitrogen (N) at the 550 and 700 m sites. However, no soil parameter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SMB at every site, and some variables were also differently correlated (negative or positive) with SMB at different site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B are very complex and responsive to local in situ conditions. SMB regression models were generated from both the ordinary least-squares (OLS) and generalized least-squares (GLS) models. GLS performance was only superior to OLS when cross-variograms were accurately fitted. Geostatistics is preferable, however, since these techniques take the spatial non-stationarity of samples into account. In addition, the sampling numbers for given minimum detectable differences (MDDs) are provided for each site for future SMB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66.
茶饮料的抗生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翁蔚  屠幼英  杨子银  陈利燕 《茶叶》2004,30(2):98-100
试验对酵母发酵的绿茶饮料抗生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板法培养,发酵36小时的绿茶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分别为98%和100%。液体培养法,发酵48~60小时绿茶汁对乳酸杆菌增生45.1%,对双歧杆菌作用不显著。另外,乙醇、茶多酚与有机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茶多酚对乳酸杆菌有一定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67.
探讨了广西主要蔗区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但宜州市和北海市土壤中真菌数量〉放线菌;崇左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相当。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1年生和2年生防风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防风生长年限的延长,其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有所降低,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显著降低,放线菌略有升高,原有的细菌种群优势逐渐被放线菌所替代;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好气性固氮菌、厌气性固氮菌等呈增长趋势,其中2年生防风根际土壤的反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和好气性同氮菌数量分别是对照土未种植防风地块土壤的5.77倍、9.01倍、14.13倍,硝化细菌数量显著减少,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先增后减、总体锐减;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脲酶活性降低,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先急剧上升后缓慢降低.  相似文献   
69.
林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637-15638
[目的]研究混合微生物对茶树叶片中氯氰菊酯的最佳降解条件。[方法]以茶树叶片中的氯氰菊酯为靶标,以对该污染物具有较好降解效果的混合微生物为降解菌源,研究菌体水浴温度、喷洒时间、菌液浓度、作用时间对氯氰菊酯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菌体水浴温度为30℃时作用效果最好,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8%;菌液喷洒时间为17:00左右时,氯氰菊酯降解率最高;菌液OD600=0.8时,氯氰菊酯降解率可达73%以上;喷洒菌液3、5、7d后,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55%、78%和90%。[结论]混合微生物降解氯氰菊酯的最优条件为:菌体水浴温度30qC,喷洒时间下午5:00,菌体浓度DD600=0.8。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怀牛膝的整个生育周期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进行研究,探讨怀牛膝药材的道地性成因。[方法]以不同怀牛膝生长时期的不同层次土壤为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怀牛膝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活性在种植前较高,苗期较低,增重期又增高,总体上表现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的总数和酶活性随取样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降低趋势,0—20cm的表土层明显高于20~40cm的亚表层和加-60cm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结论]怀牛膝在增重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