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2篇
  35篇
综合类   183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8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动物机体由于旺盛的新陈代谢或在受到外界有害因素刺激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一氧化氮(NO),进而损伤细胞中的蛋白质、类脂膜和DNA,引发细胞炎症并阻断细胞信号通路,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维生素A可以有效地调控NO的生成,提高机体抗氧化水平并清除自由基,预防细胞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了维生素A对动物NO生成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对今后深入研究其调节机理、科学补充维生素A及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功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在青花菜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RT-PCR技术克隆青花菜Bo CCR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利用q RT-PCR检测其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o CCR基因开放阅读框为987 bp,推导编码32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6.86 ku,PI值为6.04。该蛋白亲水性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为亲水性蛋白。高级结构预测表明青花菜Bo CCR蛋白具有完整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α-螺旋主要位于外部,β-折叠位于内部。分子进化分析显示CCR蛋白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各属形成单独的分枝,可以区分其亲缘关系。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到青花菜的Bo CCR基因在花蕾发育早期表达最高,推测该基因可能与青花菜花粉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3.
以白花芥蓝‘四季粗条’为材料克隆了Boa DFR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MT472647,CDS序列长为1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与甘蓝型油菜、甘蓝和白菜等具有高度同源性。Boa DFR表达水平在芥蓝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存在显著差异,随植株发育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嫩种子中表达量最高。芥蓝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oa DFR定位在细胞核上。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芥蓝瞬时过表达体系,将Boa DFR转入白花芥蓝‘四季粗条’和黄花芥蓝‘福州黄花’中,发现Boa DFR在两种芥蓝中均高水平表达,转基因植株叶片颜色明显变紫,花青素苷显著积累,总含量最高达461.43μg·g-1 FW,而野生型和转空载体芥蓝叶片中几乎检测不到花青素苷。通过HPLC在转基因植株叶片中共检测到8种花青素苷,均为矢车菊花青素苷,其中矢车菊–3–阿魏酰–丙二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4.
HMG-CoA还原酶的结构和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该酶的生成除了受到它的底物正向调节和终端产物的反馈调节外,还受各种激素的调节。文章就HMG-CoA还原酶的结构,以及胆固醇、胆汁酸、激素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素、糖皮质类激素和雌激素对HMG-CoA还原酶生成的调节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鲜冬虫夏草的生理活性,对鲜冬虫夏草分别用水和95%乙醇进行加热回流提取,通过系统溶剂萃取和大孔吸附树脂HPD-100柱色谱法进一步获得不同的组分。对分离所得的各组分进行体外抗氧化和醛醣还原酶(AR)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鲜冬虫夏草水提物的95%乙醇洗脱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水提物、粗多糖、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层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和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这一研究说明鲜冬虫夏草可用于临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冷藏大黄鱼SSO希瓦氏菌致腐能力差异机制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探讨特定腐败菌(SSO)希瓦氏菌(Shewanella)致腐能力的差异机制,采用生化和16S rDNA鉴定冷藏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的产H2S菌,在灭菌鱼汁和无菌鱼块筛选4株致腐差异的希瓦氏菌,扩增氧化三甲胺(TMAO)还原酶基因及分析其表达量,并预测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22株产H2S菌均为希瓦氏菌属,其中 S.baltica占54.5%,为S. putrefaciens占40.9%,S. hafniensis占4.5%。希瓦氏菌在灭菌鱼汁中致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 balticaXH2和XH8的缺点评分和TVB-N最高,S. putrefaciensXH14和XH17菌最低。接种无菌鱼块的4株希瓦氏菌中XH2的样品在72h出现腐败气味,48h细菌高于107cfu/g,产生较高的TMA、TVB-N、尸胺和腐胺和,XH8菌次之,XH14和XH17菌最慢。四株希瓦氏菌都扩增出2490bp的torA基因,且torA基因的表达量与致腐能力密切相关,S.balticaXH2最高。预测的TorA蛋白中S.balticaXH2的分子量和不稳定指数最大,理论等电点和总平均疏水性最小。可见,S. baltica XH2为冷藏大黄鱼的SSO,其强致腐能力与torA基因高表达量和TorA蛋白理化性质有关。研究为阐明希瓦氏菌致腐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爱国  于贤昌 《园艺学报》2009,36(9):1370-1374
 为探讨马铃薯不同器官中抗坏血酸(AsA) 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关系, 研究了马铃薯幼叶、功能叶、老叶、茎和块茎中AsA和其氧化态脱氢抗坏血酸(DHA) 的含量与L - 半乳糖- 1, 4 - 内酯脱氢酶( GalLDH)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 、谷胱甘肽还原酶( GR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 、抗坏血酸氧化酶(AO) 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 等6种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马铃薯AsA在幼叶和块茎中含量很高。叶片和茎的抗坏血酸库(AsA与DHA之和) 水平与GalLDH活性显著相关, 而AsA含量与DHAR活性显著相关, DHA含量与APX活性显著相关。说明在马铃薯幼叶中高含量的AsA可能由于GalLDH和DHAR的高活性; 而块茎中AsA的积累, 主要来自于叶片的运输和DHAR催化的DHA再生。  相似文献   
8.
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以拟南芥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经同源性比对和序列组装,获得全长为955bp的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006810),经RT-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完全一致.该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36bp-815bp),推测编码蛋白为259个氨基酸.通过与几种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序列的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结果表明根据物种问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问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新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特征及其与微生物活性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力负荷为800 mm/d的运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不同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特征、好氧微生物数量、基质的耗氧速率及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各功能层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好氧微生物数量、耗氧速率表层最高,并且随着基质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除过氧化物酶外,氧化酶活性表现为表层高于中下层;而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同时,氧化还原电位与基质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耗氧速率等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氧化还原电位与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等氧化酶活性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下行流池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还原酶类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外加镉处理下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秸秆生物质炭为原料,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外加镉处理下生物质炭的输入对不同类别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镉处理为5 mg·kg-1时,土壤碳循环相关的酶在不同生物质炭量的施入时,对Cd污染土壤反应较为敏感的有FDA水解酶及蛋白酶;而土壤氧化还原酶中在土壤受Cd污染的状况下,对不同量的生物质炭的施入具有较强敏感性的酶有脲酶和磷酸酶,其中较为显著者是磷酸酶,其在外加Cd处理下及不加Cd时变化量为79.40%;同时,对土壤中的碳循环酶、氧化还原酶及这2类酶的总体活性各求几何平均数作为衡量其综合活性的指标。其中,土壤碳循环酶酶活综合指数介于0.071~0.235之间,在外加Cd处理的情况下,其值最高为生物质炭用量为2.5%时的0.174,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7.4%及19.5%;氧化还原酶综合指数介于0.093~0.202,在外加Cd处理下,其值最高为生物质炭用量2.5%时的0.131,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18.50%及28.90%;土壤综合酶指数介于0.077~0.167,在外加Cd处理的情况下,其值最高亦为生物质炭用量2.5%时的0.108,比不加生物质炭及炭用量为5%时分别高出16.26%及28.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