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31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非花果同期油茶果采收效率低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侧枝振动采摘点定位方法,通过振动侧枝降低树木损伤并实现高效采收。首先构建数据集,对侧枝分段标注,向UNet中添加CloFormer注意力机制并命名为Clo-UNet,实现侧枝的二维重构。其次,在Clo-UNet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采摘点定位方法并命名为Clo-UNet-Point,该方法优先选择采收离果实最远且最粗的枝条。试验表明,Clo-UNet在验证集上表现优异,其中br_con(连果枝)、danger(危险区)和br_pro(优先采收区域)的平均交并比mIoU分别达到85.36%、86.37%和81.29%,平均像素精度mPA分别达到94.97%、96.17%和89.48%,Clo-UNet在整个数据集上的mIoU和mPA分别比UNet高5.14、6.85个百分点。通过观察验证集647幅图像,Clo-UNet-Point算法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能定位到采摘点,平均检测一张图像用时0.15 s。该研究可为未来非花果同期类油茶果的自动化振动采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油原产地快速鉴别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研究茶油原产地溯源问题,维护其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该文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集湖南、江西、安徽和浙江4个不同产地茶油的光谱数据,并运用 Savitzky-Golay 平滑(savitzky-golay, SG)、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 MSC)、一阶导数(first derivation, FD)和矢量归一化(vector normalization, VN)等4种方法对其进行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提取最佳主成分,构建 PLS 回归模型;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 PLS 算法提取最佳主成分,作为 BP 人工神经网络(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ANN)输入变量,构建 PCA-BPANN 和 PLS-BPANN 模型。以验证集相关系数 RP 和验证集均方根误差 RMSEP 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分别优选最佳 PLS 和 BPANN 模型。试验结果表明,SG-PLS-DA 和 SG-PLS-BPANN-DA 模型对未知样本的整体分类准确率均大于90%。其中,SG-PLS-BPANN-DA 的鉴别效果优于前者,其建模集相关系数 RC、均方根误差 RMSEC 分别为0.974、0.170,验证集相关系数 RP、均方根误差 RMSEP 分别为0.972、0.172,对上述两类样本集的总体分类准确率分别为98.15%、95.83%,该模型能较准确鉴别茶油原产地。研究结果可为快速辨别茶油原产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ADAMS的油茶果采摘机械臂试验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油茶采摘主要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采摘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园艺化栽培的履带式油茶果采摘机,并在Adams软件中对机械臂进行试验设计和优化仿真。试验数据表明:油茶果采摘机工作区间与各机械臂的长度和液压缸安装距离呈线性相关,最佳组合处的机械臂长度总和减小25.67%,可为油茶果采摘机的机械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油茶幼林结实与果枝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油茶自花授粉全同胞子代、无性系间控制授粉全同胞子代、半同胞子代和无性系四种不同群体的结果枝特性和开花结实特点等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四种群体及其优良林分的结实特性和产量规律,为油茶杂交组合、优良家系和无性系等良种的生产应用和栽培技术、以及进一步开展杂交和选择育种研究积累了必要的技术和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5.
油茶作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之一,在林业产业和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近年来,毕节将油茶产业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文章介绍了毕节 市近年推进油茶产业的一些主要做法,并指出了当前发展油茶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供 了现阶段的一些对策,以期为促进全市油茶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油茶壳活性炭,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方法]以油茶壳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油茶壳活性炭,考察磷酸浓度、浸渍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的得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制得的活性炭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当磷酸浓度为70%,浸渍比为1∶3,活化温度为600℃,活化时间为90 min时,活性炭得率可达34%以上;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大于1 000、150mg/g;所得活性炭结构以微孔为主,且富含一定比例的中孔,孔径分布相对集中在1.4~5.0 nm。[结论]该研究为油茶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海南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长期实践对海南省油茶丰产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品种选择、土壤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油茶丰产栽培的3个关键因素,结合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条件,抓好以上三方面的工作,同时注意整形修剪、杂草防治、合理间作与实时采收,是营建健康油茶林,实现海南油茶丰产栽培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武小芬  陈亮  齐慧  张勇  周毅吉  邓明  王克勤 《核农学报》2020,34(9):1975-1982
为了提高油菜壳木质纤维素分离效率,本试验以油茶壳为原料,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200、400、600、800 kGy)处理后其粉碎能耗、粒度分布和化学组分的变化,同时开展辐照协同甲酸分离油茶壳木质纤维素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油茶壳粉碎能耗降低,粉碎后细颗粒样品所占比例增加,经400 kGy剂量辐照处理的油茶壳粉碎能耗比对照节约43.59%,800 kGy剂量辐照处理的油茶壳粉碎后粒径<0.075 mm的颗粒占比达到41.38%。辐照处理后油茶壳木质纤维素发生降解,水溶性组分、水溶性单糖、聚糖含量均增加。辐照协同甲酸分离油茶壳纤维素、木质素和木糖的最佳工艺为:辐照剂量400 kGy,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分离获得的油茶壳纤维素、木质素、木糖的提取率分别为89.94%、47.74%和96.37%,纤维素和木质素纯度分别为45.05%和91.92%。本研究结果对油茶壳木质纤维素全组分的高效分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脂肪酸成分含量与高光谱反射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来自不同产地的30个油茶籽样品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和高光谱反射率,分析油茶籽高光谱反射率与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与油茶籽脂肪酸成分含量相关性比较好的高光谱波段主要分布在400~500、600~630 nm以及900 nm左右,且敏感波段区高光谱反射率与脂肪酸成分含量的相关系数均在0. 4 以上。  相似文献   
10.
AM真菌对油茶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M(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逆性。AM真菌对油茶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接种AM真菌促进了油茶生长,改善了油茶叶片水分状况,增强了叶片细胞质膜的稳定性,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