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9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1593篇
林业   1895篇
农学   1962篇
基础科学   2170篇
  2689篇
综合类   11569篇
农作物   700篇
水产渔业   389篇
畜牧兽医   1957篇
园艺   399篇
植物保护   644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10篇
  2022年   552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626篇
  2019年   821篇
  2018年   366篇
  2017年   759篇
  2016年   1045篇
  2015年   959篇
  2014年   1342篇
  2013年   1378篇
  2012年   1956篇
  2011年   1894篇
  2010年   1458篇
  2009年   1407篇
  2008年   1265篇
  2007年   1243篇
  2006年   1038篇
  2005年   801篇
  2004年   608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281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18篇
  1996年   212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48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为当前生产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4-2006连续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10省布置油菜肥效田间试验,并用ASI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以缺素区与推荐施肥区油菜籽相对产量<60%,60%~75%,75%~90%,90%~95%和>95%为标准,分别将土壤有效磷、钾和硼分成“严重缺乏”、“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5级。【结果】长江流域油菜区土壤有效磷“严重缺乏”指标为<5.5 mg P?L-1,“缺乏”指标为5.5~12.5 mg P?L-1,“轻度缺乏”指标为12.5~28.5 mg P?L-1,“适宜”指标为28.5~38.0 mg P?L-1,“丰富”指标为>38.0 mg P?L-1;本研究没有建立土壤有效钾及有效硼的“严重缺乏”指标,土壤有效钾 “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的指标分别是<30 mg K?L-1、30~75 mg K?L-1、75~100 mg K?L-1和>100 mg K?L-1;土壤有效硼“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的指标分别是<0.25 mg B?L-1、0.25~0.95 mg B?L-1、0.95~1.50 mg B?L-1和>1.50 mg B?L-1。【结论】在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运用ASI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高低分别与不施磷、不施钾及不施硼处理的油菜籽相对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建立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可以用来指导长江流域油菜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基于G1赋权法的油气管道应急预案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构建油气管道应急预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鉴于常见的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赋权所存在的不足,采用G1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给出了应急预案质量评定分值的求取方法、评判等级划分及其不同的应急预案质量完善策略。研究结果对如何评价油气管道应急预案的质量提供了方法指导,同时对应急预案的维护与修订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3.
农杆菌介导法将pac1基因转入烟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叶片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首次将pac1基因转入吉林省主栽烟草品种吉烟9号、龙江911-21和云烟87中.经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初步获得吉烟9号转化植株43株、龙江911-21转化植株61株、云烟87转化植株43株.经PCR检测,转化烟草吉烟9号的PCR阳性率为21/43,龙江911-21的PCR阳性率为32/61,云烟87的PCR阳性率为24/43.经PCR检测为阳性的植株均能扩增出与目的片断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初步表明pac1基因已经转到这些烟草基因组中.从PCR扩增稳定的转基因烟草中随机抽取5株,同时以非转基因烟草为对照,进行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pac1己经被成功地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大沽河流域7个地表水监测点2006年监测数据,引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了地表水状况,得到各污染指标排序:氟化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氨氮〉总磷〉石油类〉挥发酚。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水质监测点对应的蔬菜种植区的种植面积及人口等调查数据,分析了9个水质指标与蔬菜种植方式及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对地表水质硝酸盐氮的影响差异较大,表现在设施栽培面积与硝酸盐氮指标关联性最大,而露地栽培面积与硝酸盐氮指标关联性较小。设施栽培面积、习惯种蔬菜村庄数和乡村人口数对地表水质挥发酚指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5.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中氮素分布和对棉花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滴灌和漫灌下不同施肥量对棉花氮素吸收的影响.滴灌和漫灌不同灌溉方式在不同施肥处理(N 240、360和480 kg/hm2)下0~100 cm土层土壤NO3--N分布及棉花氮素吸收.[方法]通过网室土柱模拟实验,研究滴灌和漫灌在不同施肥处理(N 240、360和480 kg/hm2)下,0~100 cm土层土壤NO3-N分布及棉花的氮素吸收.[结果]滴灌各施肥处理硝酸盐主要积聚在40~60 cm土层,漫灌各施肥处理主要积聚在60~80 cm土层.棉花氮肥利用率相对较低为16.47;~28.37;;不同施肥量下土壤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高为60;~81;,且N240和N480施肥处理漫灌残留量均高于滴灌;氮肥总回收率比较高,各处理均达到87;以上.[结论]滴灌、漫灌下作物氮素吸收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以不同来源的17个猪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基于菌丝干重、生长速度、多糖含量、菌丝细胞核数目以及菌丝颜色这5个筛选指标,用SPSS16.0对各个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GU-02、GU-04、GU-06、GU-07-2、GU-15菌株的菌丝体纯白色,培养14 d后未见老化现象,双核菌丝较多,菌丝体多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相似文献   
997.
乌桕综合评分法选优性状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乌桕的资源分布特点,决定了只能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选优。采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通过优化指标函数,根据投影方向值确定各主要性状所占分值,建立乌桕综合评分的性状指标体系。建立在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上的综合评分法选优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98.
鸡基因组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用优化煮沸法提取鸡血液基因组DNA,经核酸蛋白定量仪检测,DNA的OD260/OD280达1.77±0.06,证明所提DNA质量较好,用于PCR扩增,可以得到满意的扩增效果。与酚-氯仿法相比,优化煮沸法避免了用氯仿、酚等剧毒试剂,且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是一种较好的提取基因组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9.
不同施氮量及供氮方式对大豆根瘤生长及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一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以基肥的形式一次性施入,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分次供氮(指在总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别于播种前、苗期、花期和鼓粒期分4次平均施入,与一次供氮处理相同,设3种总供氮量处理)对大豆根瘤干重和数量、氮积累量、固氮酶活性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各处理地上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氮积累量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分次施氮方式下,花期和鼓粒期根瘤干重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苗期,各组织氮积累均以一次性施氮方式高于分次施氮和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分次施氮对大豆植株氮积累促进作用增大,各组织氮积累表现为分次施氮>一次性施氮>对照。施氮量对固氮酶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与一次性施氮方式下相似,但整体上较之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00.
从内外2个方面提出构建"双平台双能力"的必要性,明确了"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其构建思路、方法、保障。"双平台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