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26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影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叶面喷硒对稻米产量和含硒量的影响,采取随机小区试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向水稻叶面喷施富硒叶面肥,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不同处理稻米的含硒量,同时计算小区稻米产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肥对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影响,千粒重有小幅提升,但是显著提高了水稻结实率,从而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增产幅度在4.56%~11.43%之间。叶面喷施硒肥不仅对于水稻有一定程度增产作用,而且显著提高了稻米中硒含量,在齐穗期后7 天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增产作用和提高稻米中硒含量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为保障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六大区域内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轮作休耕作为一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对我国耕地的利用质量和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总产量、质量、供给结构、农民复耕与转移就业等作用机理,探讨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粮食质量的提高、粮食供给结构的调整、耕地复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提出明确轮作休耕的规模和试点区域;建立轮作休耕与粮食安全结合的宏观调节机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轮作休耕需与耕地流转有效结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大轮作休耕土地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这一制度既可以产出高质量农产品,保障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让耕地休养生息,增加肥力,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耕地轮作休耕势在必行。指出我国农民采用轮作休耕的必要性,提出当前耕地轮作休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周年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球囊霉素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休闲-玉米和全年休闲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及有机碳(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休闲-玉米、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相比,全年休闲能显著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不同团聚体粒级下,与休闲-玉米相比,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和全年休闲均能有效增加GRSP和SOC的含量,且全年休闲效果更佳;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GRSP对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对团聚体稳定性有间接影响,各因子对平均质量直径的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WSA>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DOC>总GRSP>SOC>易提取GRSP;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团聚体粒级下GRSP与SOC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粒级下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有助于恢复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休耕即通过休耕管护,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以保墒促苗、土壤理化改善为核心,制订了包括范围、环境要求、休耕流程、休耕栽培的技术规程,重点就休耕地的地块选择、绿肥品种、种植时期、播种方式、播种量、机具选择、还田方式、杀青时期、翻压深度、深翻深度、深耕质量、有机肥施入时期、耙耱保墒等关键管护技术提出具体操作规范,为充分发挥休耕管护在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生态严重退化区域的地力提升作用,确保急用之时能够复耕,复耕后能高产出等提供参考。重点提出按照春季种植绿肥→杀青还田→深翻晒垡→秋季增施有机肥→耙耱保墒(镇压)的流程,落实休耕地年度管护措施,实现耕地质量提升,做到休而不荒、休而不废。  相似文献   
17.
邓志英  黄毅  魏勇军  王染  黄玉屏  黎博 《土壤通报》2022,53(6):1295-1303
  目的  研究我国农村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农户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影响因素,为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长期治理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343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我国重金属污染区耕地轮作休耕治理农户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相比于男性,女性更愿意参与重金属污染轮作休耕治理(?0.1341);农户参与意愿与受教育程度(?0.098)、家庭收入(0.2591)正相关,但与年龄(0.2036)负相关;农户参与意愿与轮作休耕治理政策了解程度(0.3049)、治理过程评价(0.0985)正相关,参与意愿受亲朋好友(?0.1110)影响较大,由于信任度原因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政策宣传对农户参与意愿影响较小;农户参与意愿与轮作休耕后家庭收入变化(0.4851)正相关;农户参与意愿与自有耕地污染程度(?0.3995)负相关,与农户对环境关注度(?0.1953)呈负相关。  结论  农户个体特征及基本情况、参与后的家庭收入变化、耕地污染特征及对环境感知、政策宣讲及实施过程对农户参与意愿具备实质性影响。因此,要提高基层村组在政策宣讲和政策执行过程在农户心中的信任度;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降低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增加农户家庭收入,拓宽农户收入来源渠道;从环境保护和收入层面加强治理的预期效应宣传,逐步消除农户污染治理与自身收入平衡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对比基于种植强度、农业投入产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时序性的4种耕地利用强度评价体系。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利用时序性和基于投入产出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对曲周休耕的适用性较好,可从宏观层面辅助区域休耕决策;2)基于种植强度和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耕地利用强度评价结果与曲周县耕地利用特征较为不符,不宜应用于曲周县休耕。4种评价方法均是对区域耕地利用强度的宏观评价,若从微观层面评价耕地利用强度,制定具体休耕措施需引入地块尺度的区分不同耕作方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休耕试点土地绿肥种植技术,包括整地、施肥、适期播种、翻压还田、深翻晒垡、增施有机肥、耙耱保墒、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耕地休耕土地绿肥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在耕地休养生息背景下开展地下水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淮海平原的2 个市、5 个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农户实地调查,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辅以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明晰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公共价值体现并从公平性、参与性、效率性、可持续性等4 个维度构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估总得分为74.38分,绩效等级处在“较好”的水平;3)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环节、政策生态目标认识环节;休耕政策实施过程的薄弱环节,包括休耕政策面积落实环节、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政府组织和论证环节。综上,本研究构建的地下水超采区休耕政策过程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为休耕政策实施过程定量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