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83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90篇
  29篇
综合类   318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144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经调查研究资料分析,正常的气候情况下,我国东半部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是处于中午太阳光线与地面或坡地斜面成70 ̄80度幅射角时出现的,其中上半年是随太阳70 ̄80度的射角从南到北出现时,其主害代蛾就从南到北逐代水平迁飞,下半年随太阳70 ̄78度射角从北回南出现时,其主害代蛾也从北到南逐代水平回迁,高山地区随太阳70 ̄80度射角在不同时期、不同海拔高度的出现,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也发生7月上山,8月下山的  相似文献   
842.
为筛选适于模拟中国南方湿润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经验模型,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4个区域,选用36个辐射站点逐日数据(1994—2016年),采用最小二乘算法优化3种基于温度模型(T1,T2和T3模型)、3种基于日照时数模型(N1,N2和N3模型)和2种混合模型(M1和M2模型)的经验参数,并在日、月和年尺度上评价各模型在4个分区的精度.结果表明:在日、月和年尺度上,日照时数模型精度最高,其次为混合模型,温度模型精度最低,日尺度R2分别为0.847~0.898,0.654~0.904和0.435~0.687,月尺度R2分别为0.529~0.857,0.368~0.858和0.334~0.766,年尺度RE为-1.78%~21.86%,-32.88%~24.14%和-37.54%~72.36%;日照时数模型中,N2和N3模型精度最高;混合模型中,M2模型精度最高.因此,N2和N3模型在南方湿润地区模拟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气象资料有限条件下精确计算南方地区太阳总辐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43.
为了解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特征,基于安徽省新马桥试验站内自动气象站2011-2016年的实测太阳总辐射Rs数据,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Angstrom公式中经验系数a,b值进行率定,对比分析2种率定值与FAO建议值计算ET0和Rs的差别;基于优选的率定参数,选取砀山、亳州、宿县、蚌埠及阜阳5个典型气象站点,对淮北平原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AO建议的经典参数a,b值并不适用于淮北平原,其较大估计了Rs和ET0.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率定得出的a,b值均可有效提高Rs和ET0两者计算的准确性,且遗传算法率定的结果更优.1955-2014年的60 a内,淮北平原的日均Rs从北到南总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平原北部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平原南部,1980年为主要转折年,1980年之前安徽省淮北平原年日均Rs年际下降趋势不明显,1980年之后年日均Rs年际下降趋势明显;Rs季节分布特征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全年和各季度平均Rs在空间上呈现总体北高南低、局部有所差别的分布特征;此外,月尺度上Rs年内变化趋势呈现为单峰型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6月份,12月份最低.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为淮北平原常规气象数据精确计算Rs和ET0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4.
华北平原夏玉米潜在产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为探讨气候变化可能对该地区粮食产量产生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数据集为基础,对作物生长模型WOFOST(WOrld FOod STudy)进行面域化,模拟华北平原1979—2015年夏玉米的生长情况;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分解(EOF)分析了华北平原夏玉米潜在产量的时空变化,利用逐个栅格相关性分析、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华北平原不同区域夏玉米潜在产量与全生育期、吐丝前和吐丝后平均温度及日均太阳总辐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夏玉米潜在产量大致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升高的特点,大部分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为7 000~9 000 kg?hm~(-2);研究区西北部夏玉米潜在产量波动较大,波动较小的地区在北京南部、天津以及河北中部一带,标准差在500 kg?hm~(-2)以下;研究区西北部及河北唐山北部以及山东半岛东部夏玉米潜在产量呈上升趋势,这些地区的夏玉米潜在产量上升幅度大部分在200~600 kg?hm~(-2)?(10a)~(-1);研究区的其余大部分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河北中南部、天津、鲁西北以及皖北的部分区域下降较明显,变化幅度在-250 kg?hm~(-2)?(10a)~(-1)左右。河北西部和东北部、北京西北部以及山东中部和东部等地区的夏玉米潜在产量与气温具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9以上,这些地区的夏玉米潜在产量在过去37年呈上升趋势,表明这些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的增加可能是由气温上升导致的。北京东部和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及秦皇岛唐山南部、山东、河南东部、皖北和苏北等地区的夏玉米潜在产量与太阳总辐射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左右,其中,吐丝后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区域较吐丝前大,相关系数也较吐丝前大,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该区域太阳总辐射下降导致的,且总辐射的下降主要对夏玉米的生殖生长阶段构成影响。总的来说,研究区夏玉米潜在产量上升的区域与温度的上升有关,温度的变化是这些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区夏玉米潜在产量下降的区域与太阳总辐射的下降有关,太阳总辐射的变化是这些地区夏玉米潜在产量变化的主导因子。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针对华北平原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合理应对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45.
《畜牧兽医学报》2006,37(8):798-798
2006年7月12日加拿大向OIE报告了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疫情,病原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VHSV)IVb株。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宿主种类,如淡水鼓鱼(Aplodinotus grunniens)、太阳鱼(Lepomis macrochirus)、小嘴鲈鱼(Micropterus dolomieui)、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latus)。疫情始于2006年5月10日,并于同日得到确认,安大略的圣克莱尔湖的野生淡水鱼发生多起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上述新增的宿主种类目前尚未出现在水生动物卫生法典的VHS易感名录中。因为感染种类的不同,死亡率也从少数鱼到几万尾不等。实验室诊断在2个实验室完成,  相似文献   
846.
《山东饲料》2006,(10):40-40
大家普遍认为,越新鲜的食物营养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鲜木耳就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食用后若被太阳照射可引发皮肤瘙痒、水肿、严重的可致皮肤坏死。若水肿出现在咽喉黏膜,会出现呼吸困难。而干木耳是经曝晒处理的成品,在曝晒过程中大部分卟啉会分解,加上食用前经水浸泡,剩余毒素会溶于水中,就会使水发木耳无毒。因此,吃木耳时,切不可一味食“鲜”。  相似文献   
847.
太阳总辐射(Rs)模型是估算地表能源最简单的方法,对区域ET0管理、水资源及太阳能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中国北方47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94-2016年)逐日数据,采用鱼群算法优化温度模型(T1、T2和T3)、日照时数模型(N1、N2和N3)和混合模型(M1),在日和月尺度评价太阳总辐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基于日照时数的模型(N1-N3)精度最高,其次为基于温度的模型(T1-T3),混合模型相对较差(M1),R2分别为0.90~0.93、0.64~0.78和0.80~0.90,MAE分别为1.47~1.95、2.51~4.33和4.88~6.28 MJ/(m2·d);在月尺度上,基于日照时数的模型(N1-N3)精度最高,其次为混合模型(M1)和基于温度的模型(T1-T3),R2分别为0.94~0.97、0.92~0.95和0.86~0.95,MAE分别为25.45~44.29、36.21~102.73和101.25~144.56 MJ/(m2·d)。因此,推荐基于...  相似文献   
848.
利用1989—2018年辛集市逐日日照时数数据,运用Excel宏编程完成了该市近30年的总辐射计算,通过将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相近区域的数值对比,验证了计算程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方法为农业工作者进行辐射与农业生产研究提供了一种简洁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49.
利用河西走廊东部及周边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历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基于地面观测资料的统计反演、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5.2)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走廊东部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且较稳定,年总辐射量在5414.19~6500.36 MJ/m2,平均为5947.5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带。总辐射夏季>春季>秋季>冬季。1959—2020年走廊东部总辐射总体呈增加趋势。1959—1989年呈减少趋势,1989年发生突变后呈持续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与全球和全国大部分区域先“变暗”后“变亮”的过程较为一致。总辐射上、下游呈增加趋势,中游呈减小趋势。春、冬季均为增加趋势,夏、秋季均为减小趋势。总辐射月、日变化呈单峰型,4—8月占全年的55%。2—5月呈增加趋势,8—10月呈减小趋势,年、季、月增幅均为下游最大。总辐射日变化峰值出现在正午12:00—13:00时,10:00—15:00时占日总辐射的73%。总辐射空间分布与纬度、海拔高度有关,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