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以陕西省子午岭东段铜川市境内的裂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sp. atava)种群和秦岭中段宝鸡市境内的全缘叶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ssp. rockii)种群为调查对象,绘制其静态生命表、种群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以及生殖力表,进行种群数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裂叶紫斑牡丹种群在3龄前和9 ~ 15龄之间分别经历了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11年为其生理寿命,30年左右为极限寿命,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Ⅰ型,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全缘叶紫斑牡丹种群在3龄前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选,3龄以后种群处于高死亡率状态,9年左右为其生理寿命,24年为极限寿命,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Ⅱ型,种群表现为衰退型。造成两种紫斑牡丹种群数量动态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繁殖能力的差异、居群规模大小、种群适应性以及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52.
在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桦树林内设置63个样方,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绘艾比湖桦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参数,运用种群动态量化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艾比湖桦种群年龄结构幼龄级、老龄级植株少,中龄级植株较多,种群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呈衰退的趋势。艾比湖桦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的变化基本一致,均为种群生长后期大于生长前期,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量化分析与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中龄级数量多,导致整体种群动态指数为0.04,但未来中龄级无后备资源补充,老龄级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为衰退种群。适当的人工辅助恢复和现有植株、生境的保护是维持艾比湖桦种群恢复和种群自然更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在对浙江普陀山岛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取佛顶山山顶慧济寺旁保存良好的台湾蚊母树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种群进行调查,分析其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特征、生存曲线以及不同龄级个体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以揭示台湾蚊母树的种群结构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台湾蚊母树种群在其生长过程中,死亡率随径级的增长表现为先增大,在径级Ⅳ期(15 cmDBH20 cm)时遇到第一个死亡高峰,随后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生长期。当胸径达到35 cm(即第Ⅶ径级)后,死亡率再次升高。存活曲线更接近DeeveyⅡ型。生存曲线显示,该种群具有前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台湾蚊母幼树种群不同径级呈集群或随机分布,幼树与小树存在正关联,在7 m的尺度上与中树、大树存在显著正关联。总体来看,台湾蚊母树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这可能是其在普陀山长期维持的生态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统计,研究了陕西楼观台青檀的种群年龄结构,编制了种群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同时运用谱分析方法,共同揭示青檀的种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青檀种群低龄级个体较多,Ⅰ龄级和Ⅱ龄级的个体占总数的81.7%,属增长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前期死亡率较高,后期稳定;死亡率和消失率变化趋于一致,均在Ⅱ、Ⅲ龄级和ⅩⅣ龄级出现死亡高峰;累计死亡率在Ⅲ龄级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危险率在Ⅱ龄级和ⅩⅣ龄级出现高峰。谱分析表明青檀种群的更新过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波动主要发生在Ⅲ龄级、Ⅸ龄级和Ⅺ龄级。  相似文献   
56.
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了平陆县后其凹山南坡不同海拔油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显示:该地区油松种群随着海拔从882 m,975 m升高到1 035 m,种群密度不断增大,径级分布范围逐渐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 eeveyⅡ型过渡到D 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说明油松种群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且随着油松径级的增大,种群的平均生命期望陡降,预示着种群的生理衰退。结合生境条件可得出结论,土壤层厚度及水分是引起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在不同辣椒品种上的发生及为害规律,以5个辣椒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组建西花蓟马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从西花蓟马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来看,‘杭椒五号’和‘太空辣’比较适合蓟马生长繁殖,其次为‘洋大帅’,‘娇龙’、‘74-82’最不适合西花蓟马生存。西花蓟马在5个品种上的存活曲线类型不同,在‘杭椒五号’上的存活曲线偏向A型;在‘洋大帅’、‘太空辣’品种上偏向B型;在‘娇龙’、‘74-82’品种上则偏向于C型。通过种群参数分析表明西花蓟马比较喜好取食‘洋大帅’、‘太空辣’、‘杭椒五号’3个品种,‘娇龙’和‘74-82’品种则不利于西花蓟马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58.
[目的]揭示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年龄结构动态变化规律,以深入了解飞机草对不同群落稳定性条件的适应性表现,为飞机草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群落的稳定性特征;通过分析飞机草种群年龄结构、存活曲线和时间序列预测,探讨不同稳定性群落下飞机草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飞机草在不同稳定性群落下其种群年龄结构不同,稳定性较强群落的飞机草种群结构发展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v Ⅰ型;稳定性为中等和差的群落的飞机草种群多处于增长阶段,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Ⅲ型或接近DeeveyⅡ型曲线.[结论]高本土植物覆盖度和丰富度、少人为干扰、强稳定性的群落能有效抑制飞机草的入侵.  相似文献   
59.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3 cm作为Ⅰ龄级,其后以4 cm为标准进行龄级划分,统计各龄级个体数量并进行相关整理后,分析各种群的龄级结构,编制包括死亡率(qx)、消失率(Kx)和平均期望寿命值(ex)等参数在内的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pi)、不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指数极大值(Pmax),最后对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以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次生林优势种的种群现状、种群结构及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① 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3种次生林种群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均以Ⅱ龄级幼苗数量最多,分别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3.62%,30.07%和43.30%;其后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个体平稳下降,虽然群落为稳定型,但是林木径级较小,各龄级个体数分布不合理。② 辽东栎、红桦、糙皮桦种群的qxKx在Ⅰ龄级最大,qx分别为78.0%,72.0%和76.2%,Kx依次为151.3%,127.3%和143.5%,且随着龄级的增加,qxKx均逐渐减小;各种群ex随着龄级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辽东栎和红桦均在Ⅵ龄级最大,糙皮桦在Ⅴ龄级最大;种群结构均呈增长型,且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ry-Ⅲ型。③ 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的Vpi大于V′pi且均大于0,Pmax也均大于0,说明 3种次生林均属于对外界干扰敏感的增长型种群。④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个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但辽东栎和红桦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表现出前期略减、后期稳定的特征。【结论】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和发展趋势均呈稳定增长型,但是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应采取禁牧、禁采等措施,保护幼苗成活,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60.
目的本文对海南岛甘什岭地区热带次生低地雨林棕榈藤的种群数量动态及波动周期进行分析,探究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的生长动态规律,为棕榈藤资源保护和后期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岛甘什岭天然更新黄藤、杖藤、多果省藤和白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编制了棕榈藤种群生命表并进行动态分析;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种群存活曲线拟合;3种生存函数预测藤种群生存概率;并通过谱分析来阐述藤种群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结果甘什岭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以幼苗和幼藤为主,约占总样本的90.1%~97.7%,成年藤株数量少。白藤、杖藤间隔期死亡率和平均存活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多果省藤和黄藤则为先增大后减小;白藤生命期望在2.5~4.5 m达到最大值,多果省藤、黄藤和杖藤则分布在4.5~6.5 m、6.5~8.5 m、8.5~10.5 m时最大。杖藤存活曲线趋于指数函数(Deevey-Ⅱ,R2=0.840,P=0.000 < 0.01),其余3种藤存活曲线趋于幂函数(Deevey-Ⅲ,R2>0.910,P=0.000 < 0.01)。4种棕榈藤生存率在幼苗期高,随生长呈逐渐降低趋势;除多果省藤外,死亡密度均呈锐减至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早期危险率高于后期。谱分析表明,白藤波动振幅差异小,其余3种藤振幅差异大,其中杖藤和多果省藤在4.5~6.5 m时波动振幅最大,黄藤在2.5~4.5 m时波动振幅最大。结论甘什岭地区棕榈藤天然更新种群具有高繁殖和低存活率特点,反映出棕榈藤对该地区生境的适应策略,即通过高繁殖率弥补物种存活能力的不足,以提高物种保存几率。同时在攀援至林冠层过程的棕榈藤存活能力强,相对白藤,其余3种藤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通过改善生境条件并结合人工培育壮苗措施提高更新苗存活率,有利于棕榈藤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