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86篇
  免费   781篇
  国内免费   1905篇
林业   1719篇
农学   4378篇
基础科学   992篇
  1133篇
综合类   23872篇
农作物   4804篇
水产渔业   532篇
畜牧兽医   5214篇
园艺   5488篇
植物保护   540篇
  2024年   283篇
  2023年   954篇
  2022年   1135篇
  2021年   1185篇
  2020年   1020篇
  2019年   1268篇
  2018年   656篇
  2017年   1249篇
  2016年   1509篇
  2015年   1480篇
  2014年   1888篇
  2013年   1897篇
  2012年   2278篇
  2011年   2389篇
  2010年   2342篇
  2009年   2389篇
  2008年   2271篇
  2007年   2192篇
  2006年   2005篇
  2005年   2202篇
  2004年   2388篇
  2003年   2214篇
  2002年   1981篇
  2001年   1679篇
  2000年   1173篇
  1999年   983篇
  1998年   840篇
  1997年   851篇
  1996年   787篇
  1995年   636篇
  1994年   569篇
  1993年   363篇
  1992年   431篇
  1991年   393篇
  1990年   346篇
  1989年   28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016年大同县引进晋豆46号种植,通过2016—2017年2年的试验,该品种在大同县种植产量均较对照农家大黑豆增产10%以上,适宜在大同县推广种植。本文总结了晋豆46号大豆在大同县的种植表现,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25.
目前,3S技术在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成熟以及相关技术应用经验的积累,3S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应用在森林火灾防护中可形成有效的火灾防护监测体系。基于此,本文在解析3S技术的基础上,深入探讨3S技术在森林火灾防护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6.
巴蜜34号是以甘肃品种小暑白兰瓜的变异单瓜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B_(22)为母本、甘肃品种黄河蜜的变异单瓜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B_2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厚皮甜瓜新品种。全生育期95 d,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抗逆性强,坐果整齐;果实美观,果肉厚、含糖量高,口感好,耐贮。平均单瓜重2.72 kg,果肉厚3.78 cm,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4.6%。2016年通过巴彦淖尔市农作物品种推广小组办公室备案登记。本文介绍了巴蜜34号的选育经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的产业化开发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3):46-48
介绍了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在叙永县北部丘陵地区种植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产业化开发成果,总结了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8.
兰芋1号是以从吉林收集的优良野生菊芋种质LZJ040为母本,通过对其自然结实种子的收获,并结合组培扩繁和田间产量表现,筛选出的抗旱高产菊芋新品种。出苗至收获生育期约160 d(天),属于晚熟品种,花序少,结实率为0,花期短,15 d(天)左右,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为营养生长,株型紧凑,分枝较少,适合密植;块茎颜色呈浅棕色,干物质含量27.85%,菊糖含量639.5 g·kg~(-1),田间抗根腐病能力强于对照定芋1号,块茎产量高、大小均匀且集中,一般每667 m2产量可达3 300 kg以上,适合在甘肃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同类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9.
30.
实验观察了微量注射 NOS抑制剂 L -NAME及微量联合注射 NO的前体 L-精氨酸( L-Arg) L-NAME于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对该部位多巴胺神经元的调节。发现VTA注射 L -NAME( 1 mg/ 5μL )后 ,伏隔核( Acb)多巴胺 ( DA )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 DOPAC)水平升高到注射前的 1 2 2 .5% ( P <0 .0 0 1 ) ,小剂量注射 L-NAME( 0 .2 mg/ 5μL)对伏隔核 DOPAC水平无明显影响 ;同样方法联合注射 L-Arg( 3 0 0 μg/ 5μL) L-NAME( 1 mg/5μL)后 ,伏隔核 DOPAC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VTA微量注射 L-NAME兴奋了该部位的DA神经元 ,而 L -Arg L -NAME联合注射 ,却不能影响 DA神经元的活动 ,说明 NO可以通过L-Arg-NOS-NO途径参与 VTA多巴胺神经元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