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9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旨在为猪带绦虫囊尾蚴病免疫诊断方法和有效防治措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阐述了猪带绦虫囊尾蚴病流行与危害及诊断和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回顾了利用cDNA文库筛选、噬菌体展示文库筛选、噬菌体肽库筛选技术和双向电泳免疫印迹筛选等几种技术对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特异性抗原的筛选,并将筛选到的特异性抗原进行简要介绍,分别阐明各抗原组分在该病诊断、预防和致病机理中作用及可能潜在的价值。通过猪带绦虫囊尾蚴病特异性抗原筛选说明,开展该病大规模、无渗漏抗原筛选研究,是解决虫体感染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免疫诊断、疫苗研制问题的关键。其研究重要性不但对该病本身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2.
猪带绦虫六钩蚴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λgt11为载体构建了猪带绦虫六钩蚴cDNA文库,从中筛选出5株表达六钩蚴抗原成分的重组噬菌体。将其中的六钩蚴cDNA与表达质粒pGEX-4T2连接,在TG1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获得了2株表达GST-六钩蚴抗原融合蛋白(Mr分别为5×104和6×104)的工程菌。在LB营养液中添加1%乳糖和0.2%葡萄糖,工程菌的表达效果优于用IPTG诱导的效果。融合蛋白约占工程菌总蛋白的23%。  相似文献   
93.
猪带绦虫TS018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从重组克隆载体pGEM—TSO18中扩增出猪带绦虫六钩蚴TSO18基因,与毕赤酵母分泌性表达载体pPIC9k相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k—TSO18,转化大肠埃希氏菌JM109,经测序证实,基因序列完全正确。制备重组质粒pPIC9k—TSO18,用SalⅠ线性化,并电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GS115,使重组表达载体与酵母染色体发生同源整合。采用G418抗性梯度法筛选得到高拷贝重组菌株,以甲醇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培养上清中表达出具有反应活性的16ku重组蛋白,目的蛋白约占培养上清液中蛋白总量的80%以上,诱导72h目的蛋白表达量为0.5mg/mL。  相似文献   
94.
鹅绦虫病是鹅常见的一种小肠内寄生虫病,每年夏、秋季节多发,2007年710月间,笔者接诊了哈市平房区平新镇30余例养鹅户感染矛形剑带绦虫病病例,多在2~3个月龄,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
针对带绦虫线粒体DNA的ND1基因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使用基因分析软件Larsergene V7.1与GenBank已知带绦虫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实验成功扩增泡状带绦虫甘肃地区虫株X2线粒体基因组的ND1基因。分析结果显示,泡状带绦虫ND1基因种间不同虫株的基因同源性均在98.8%~99.5%之间,ND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泡状带绦虫的蛋白同源性均在98.5%~99.2%之间,其中与四川地区的虫株同源性均达到了99.2%。推断泡状带绦虫线粒体DNA的ND1基因相对保守,与Taenia sp. AL-2012、Taenia regis和猪带绦虫差异较明显,最高只有91.3%,可以作为泡状带绦虫的初步鉴别基因。  相似文献   
96.
猪囊尾蚴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原猪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是猪囊尾蚴病的病原。猪带绦虫(Taeniasolium)别名猪肉绦虫、有钩绦虫,它属于扁形动物门、带科、带属和绦虫纲。猪囊尾蚴形态呈椭圆型,半透明乳白色,如米粒或黄豆一般大小,包囊内有透明液体,主要寄生部位是人和猪的横纹肌、脑、心脏等区域。早在3世纪初,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就记载着关于白虫的研究。2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97.
1囊虫病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猪囊尾蚴寄生于肌肉中的寄生虫病。由于幼虫在肌肉中呈白色的囊状,故称之为猪囊虫、米猪肉或豆猪肉。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中,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中,有时也可以寄生于猪的实质器官和脑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幼虫也可能寄生在人的肌肉组织和脑中,从而引起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98.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因兔食入污染有豆状带绦虫的节片和卵的饲料后,六钩蚴便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到达肝脏开始发育,在肝内穿行15—30天后,钻出肝被膜,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生长、发育为豆状襄尾蚴致使发病。因此,兔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犬、猫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为终末宿主。我市养兔业的发展虽历史悠久,但本病的发生尚属首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9.
猪囊虫病又称"豆猪肉"、"米猪肉",是由有钩绦虫(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虫)引起的人、猪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有时也寄生于实质器官和脑中。因为猪囊虫主要寄生在咬肌、膈肌、腰肌、肩胛外侧肌、股部内侧肌、脏器中以心肌为常见,所以这些部位在宰后为重点检验部位。  相似文献   
100.
剑带绦条虫病是寄生于鹅小肠内的常见寄生虫病。常引起鹅感染发病,尤其对幼鹅危害特别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给养鹅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是鹅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剑水蚤是矛形剑带绦虫的中间宿主,它们生活在沼泽、水洼、河流等处,并常集中于覆有植物的靠岸水域,沿河放牧或捞水草喂鹅,常造成鹅的感染机会。虫体以其头节附着在肠粘膜上,引起肠粘膜损伤和消化机能障碍,当虫体大量寄生时,引起肠管套叠、扭转或破裂以致死亡。由于虫体在肠道内迅速生长,夺取宿主营养而使患禽生长发育受阻,此外,虫体的代谢产物被宿主吸收后,出现中毒反应。常见病鹅腹泻,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发育不良,贫血消瘦等。有的病鹅头突然倒向一侧,行走摇摆不稳,甚至倒地仰卧或侧卧,做划水动作。雏鹅严重感染时常引起死亡。成年鹅一般为带虫者,主要表现为腹泻,消瘦,体重下降,产蛋率降低或停止产蛋。消灭中间宿主剑水蚤切断矛形剑带绦虫发育环节,定期驱虫是防治鹅矛形剑带绦虫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