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11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153篇
  329篇
综合类   726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14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44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7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2个裸燕麦品种(系)在定西半干旱区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8—2019年,对引进的10个裸燕麦品种(系)和自育的2个裸燕麦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折合产量以晋燕17号最高,为2 500.0 kg/hm~2,较定莜10号(CK)增产26.14%; 201229-1居第2位,平均折合产量为2 445.9 kg/hm~2,较定莜10号(CK)增产23.40%;坝莜18号居第3位,平均折合产量为2 351.4 kg/hm~2,较定莜10号(CK)增产18.64%;魏都莜5号、晋燕18号、白燕18号平均折合产量较高,分别较定莜10号(CK)增产18.18%、16.59%、14.31%。综合比较,晋燕17号、201229-1、坝莜18号、魏都莜5号、晋燕18号、白燕18号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适宜在定西及周边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上游棉区不同类型盐土CEC的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 了解不同类型盐土土壤特性及肥力状况,为新疆南疆干旱区盐土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拉尔绿洲草甸盐土(MeS)、沼泽盐土(MaS)、残余盐土(ReS)、洪积盐土(PrS)、棕漠林盐土(DeS)5种典型盐土为对象,研究该流域不同类型盐土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剖面分布规律,分析盐土CEC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对盐土CEC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区盐土CEC在2.02~25.54 cmol/kg,平均值为12.39 cmol/kg,CEC随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各类型盐土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盐土CEC大小依次为MeS> ReS > DeS > PrS > MaS。粘粒是干旱区盐土CEC的主要来源;pH、CaCO3、盐基总量(TEB)和碱化度(BSP)与盐土CEC呈极显著正相关,是盐土CEC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CaCO3对盐土CEC的贡献不容忽视;盐土有机质(SOM)含量极低,对盐土CEC未表现出显著性影响;交换性钙饱和度(CaSP)、交换性镁饱和度(MgSP)及交换性钾饱和度(KSP)对盐土CEC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塔里木河上游棉区不同类型盐土CEC有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盐土保肥、供肥及缓冲性能不同。pH、CaCO3、TEB和ESP是CEC主要贡献因子,SOM对盐土CEC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草地是干旱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了解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速效磷含量、pH值、容重)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可为该地区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在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对不同利用方式的草地(禁牧草地、季节草地、弃耕草地、对照草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因子的差异性;冗余分析讨论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相较于其他3种利用方式的草地,季节草地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rgalef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为最大,分别为0.910、0.516、0.479、0.662,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增加;(2)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土壤因子之间差异较明显,说明不同的利用方式对土壤因子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利用方式下容重无显著性差异;(3)土壤有机碳含量、pH值、含水量与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容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丰富度指数R与速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余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季节性放牧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维持;速效磷含量与多样性相关性最大,且随着土壤含水量和pH值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34.
基于土壤水分下限的宁夏枸杞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杞7号枸杞为研究对象,在宁夏同心县开展2 a田间试验.设置4个关键控水期、3个控水水平共8个处理,研究枸杞不同生育期不同水分下限条件下根区土壤含水率、叶片光合生理指标、产量与品质变化;分析其耗水规律与水分利用效率,提出基于土壤水分下限的宁夏枸杞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枸杞根区2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大;叶片气孔导度随土壤下限升高而增大,高水分下限处理的蒸腾速率相对较大,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反;生育期耗水量随土壤水分下限升高而增大,2 a增幅分别为10.8%和12.8%,平均耗水量为386.6~463.2 mm,夏果期耗水量最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关键需水期.2 a均为处理S5的产量最大分别为2 208.15和2 571.3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0.39 kg/m3;水分处理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土壤水分下限的枸杞多糖含量相对较高;全生育期分为6个灌水期,其中萌芽期灌水(春水)为375 m3/hm2;春梢生长期、花期、夏果期、秋果期的土壤质量含水率下限分别为50%θff为田间持水率),65%θf,65%θf,55%θf,而上限为95%θf;休眠期冬灌量为450 m3/hm2.  相似文献   
35.
为充分发挥杂粮小扁豆的增产潜力,本文总结了小扁豆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渭源县北部半干旱区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为了明确秸秆覆盖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Meta定量分析方法分析秸秆覆盖和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条件下小麦产量的影响。以“半干旱区”、“秸秆覆盖”和“小麦产量”为关键词搜集、筛选并整理1970-2019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建立综合文献数据库。分析秸秆覆盖、不同秸秆覆盖量、不同年均降雨量和不同年均积温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以增加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区域的小麦产量,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数使小麦平均增产12.77%;当秸秆覆盖量为6 000~9 000kg/hm 2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4.49%(9.01%~20.52%,CI>95%);当年均降雨量为200~400mm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9.36%(9.86%~28.49%,CI>95%);当年均积温为0℃~3 000℃时,小麦增产率最高,为19.56%(16.36%~22.39%,CI>95%)。此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区不同降雨量和积温区域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栽培小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研究合理的秸秆覆盖耕种模式是实现半干旱区秸秆覆盖条件下玉米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传统耕作模式(CK)、秸秆覆盖模式(T1)、秸秆覆盖+深松模式(T2)、秸秆覆盖+碎混模式(T3)4个处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耕种模式对玉米根系伤流特性、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玉米根系伤流强度、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CTK)和生长素(IAA)含量均表现为T3>T2>CK>T1,脱落酸(ABA)含量表现为T1>CK>T2>T3;与CK和T1处理相比,T2与T3处理的CTK和IAA含量显著增加、ABA含量显著下降。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表观叶肉导度(AMC)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均表现为T3>T2>CK>T1,气孔限制百分率(Ls)表现为T3相似文献   
38.
以西北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了9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针对人类对水土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正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公因子在GDP、粮食产量、人口总数、牲畜头数、财政收入、耕地面积、农林牧等总产值和有效灌溉面积的载荷较高,说明这些指标可综合反映农业资源利用正效应之一,即人口环境经济容量;第二公因子在机电排灌面积上的载荷最高,说明机电排灌面积可反映水、土等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39.
北方干旱地区多石质荒山、土壤瘠薄,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造林成活率仅30%,严重制约林分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因此,本文结合北方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立地条件,对连翘容器苗繁育、造林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较可行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0.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