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15篇
  12篇
综合类   201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18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芒果 (Mangifera .indicaL .)是著名的热带水果 ,近二、三十年来 ,闽南各地陆续引进了国内外一些优良品种 ,但均因品质低劣、产量低或极不稳定等而未成功。 1 992年南靖县引进了广西紫花芒 ,现已成为主栽品种 ,约占新发展芒果面积的 90 %。现将南靖紫花芒引种情况及其早结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 引种表现表 1 南靖紫花芒物候期观察年 份抽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成熟期19932月中旬 3月中旬末 4月上旬初 5月中旬末 8月中旬1994 3月上旬 4月上旬初 4月上旬末 5月上旬 8月上旬末1995 2月下旬 3月下旬 4月中旬 4月下旬 8月…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新雀号无芒雀麦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56,核型是2n=56=46m+10sm,属2B型,为比较对称核型,根据无芒雀麦染色体组基数是7,确定新雀1号无芒雀麦为八倍体。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介绍了在乌鲁木齐灌溉条件下,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苜蓿+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苜蓿+猫尾草(Phleum pralenss L.);苜蓿单播;苇状羊茅及无芒雀麦单播等处理的混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与一种禾草混播比禾草单播显著增产。单播一种禾草产量很低不宜采用;建立打草人工草场,以苜蓿+无芒雀麦组合为好,建立打草和放牧兼用草场,以苜蓿+苇状羊茅为好。  相似文献   
67.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昭苏无芒雀麦的染色体数及核型。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核型是2n=28=24m+4sm,属1A型,为一对称型核型。根据无芒雀麦染色体组基数是7,从而确定新疆昭苏无芒雀麦是四倍体。  相似文献   
68.
试验对不同利用年限的缘毛雀麦草地(以无芒雀麦为对照)在三个不同的物候期进行了生物量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种利用的缘毛雀麦草地在分蘖数、产草量和根茎生长等性状方面都强于无芒雀麦;随生长年限的延长,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其降低速度较无芒雀麦缓慢;该类草地具有很大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一种长寿命的优良禾草草地.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从种群水平分析2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构件的生产力特征,为牧草的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典型生境样地,采用单位面积法进行取样。[结果]无芒雀麦种群在2个生境均为营养分蘖株生物量>生殖分蘖株生物量。分蘖株总生物量和营养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生境1<生境2。各龄营养分蘖株和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为1龄>2龄>3龄,以1龄分蘖株占绝对优势。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根茎总生物量大体相等,各龄根茎生物量也为1龄>2龄>3龄。[结论]2种生境无芒雀麦种群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通过对13份芒与五节芒17个形态性状及Adh1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芒与五节芒的自然杂交现象.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疑似杂交种AD431与五节芒类群(AA335和AD625)聚为一类,疑似杂交种AA343、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与芒类群(AD623、AD512、AD620、AD619和AD627)聚为一类.Adh1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五节芒和芒的材料分别聚成2个明显分开的分支,所有的疑似杂交种中均检测到2种Adh1基因单倍型的存在,其中1个单倍型在系统树中与芒聚为一类,另1个单倍型与五节芒聚为一类.本研究的结果确证了AD431、AD431、AD628、AD607、AD633和AD606这6个疑似杂交种的真实性,证实了芒与五节芒种间确实存在自然杂交现象,为进一步阐明芒和五节芒的系统进化与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