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林业   34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30篇
  91篇
综合类   806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904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土壤藻结皮主要由土壤中的藻类和土壤颗粒胶结而形成,具备水土保持、土壤改良、防风固沙等优良的生态功能。为了研究土壤藻结皮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在河套平原盐碱地野外试验区分别接种了C. miniata HJ-01,C. miniata HJ-01和S. javanicum,C. miniata HJ-01和土著丝状混合藻,培植人工土壤藻结皮。结果表明:人工藻结皮发育45 d后,0—10 cm深度土壤中水分损失减弱,土壤pH值轻微下降,电导率降低57%(p<0.05),有效氮和有效磷增加(p<0.05); 0—5 cm深度土壤中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52.1%,20.7%,16.7%,41.7%(p<0.05)。因此,人工土壤藻结皮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相似文献   
22.
荒漠藻类广泛分布于干旱区环境,盐胁迫是影响荒漠藻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稀土农用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亦受到广泛关注,为此以一种从荒漠结皮中分离的典型蓝藻——爪哇伪枝藻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盐胁迫和外源稀土元素铈对伪枝藻生理生化特性和细胞结构的影响。试验处理时,先进行铈效应浓度的筛选,然后设置NaCl浓度分别为0(对照)、0.05、0.3 mol.L^-1进行盐胁迫和Ce、Ce+0.05 mol.L^-1 NaCl、Ce+0.3 mol.L^-1 NaCl处理,分别测定各种处理下的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示)、光合活性(Fv/Fm)、藻蓝蛋白含量、胞外多糖含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和伪枝藻素含量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盐胁迫导致伪枝藻生物量和光合活性的显著降低,胞外多糖出现大量积累,藻蓝蛋白和伪枝藻素含量呈现明显下降,同时导致伪枝藻膜脂丙二醛含量的大量增加和藻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添加外源铈的盐胁迫处理发现,铈能够促进伪枝藻细胞的生长活性,并对藻细胞的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藻细胞的藻蓝蛋白、伪枝藻素和胞外多糖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表明稀土元素铈对于伪枝藻的生长可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对于提高伪枝藻的盐胁迫耐受性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稀土元素对荒漠藻类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可为稀土在荒漠结皮培植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3.
为了充分利用雨生红球藻这一微藻资源,研究虾青素低温抗氧化的萃取技术。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雨生红球藻粉超微粉碎后细胞壁的结构变化,确认破壁的最佳条件。采用超临界CO2对其进行萃取,运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优化萃取工艺条件,并对萃取后的精油逐个进行GC-MS分析其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60目,萃取压力42 MPa,萃取温度47℃,萃取时间120 min,液固比1.6,在此条件下,虾青素在藻粉中的提取率可达1.23%,在萃取物中提取率为4.84%。然后将响应面不同条件得到的萃取物进行GC-MS分析,可知当压力40MPa,温度55℃,液固比为1,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最高为155.1 mg·g-1;当压力45MPa,温度45℃,液固比为2,多不饱和脂肪(PUFA)含量最高为132.05 mg·g-1。  相似文献   
24.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组合,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个环境因子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和盐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也极显著(P<0.01).在盐度20、温度25℃条件下和盐度30、温度30℃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分别为11.26μmol/[g(dw)·h]和11.01 μmol/[g(dw)·h];在盐度40、温度15~30℃范围内对磷的吸收速率较大,达到1.5μmol/[g(dw)·h]以上.温度和光照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在温度15℃和光照强度140~180μE/(m2·s)以及温度20~25℃和光照强度60~100 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均在9.60 μmol/[g(dw)·h]以上;在温度25℃和光照强度60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磷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为1.30 μmol/[g(dw)·h].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总体上对水体中的氮、磷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且能较好地同时吸收NH4+-N和NO3--N,显示了它对海水环境中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5.
海洋卡盾藻作为赤潮生物在黄渤海有所报道,但在尚未形成赤潮时,海洋卡盾藻在这些水域的自然生活状况报道甚少,本文报道的海洋卡盾藻是在烟台近海养殖区——烟台四十里湾水化学监测水样中发现的,当时还没有固定,在实验室观察培养了近15天。  相似文献   
26.
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混合培养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杜氏盐藻和亚心型扁藻在单独培养和相同接种比例混合培养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单独培养盐藻的生长经历了3个明显的阶段,生长曲线呈现"S"型;单独培养扁藻与混合培养藻在18 d内还未到达稳定期,仍保持一定的生长态势。混合培养、单独培养盐藻以及单独培养扁藻的最大光密度值(OD680)分别为0.784、0.702和0.765。混合培养藻的生物量(0.841 mg/ml)也稍高于单独培养盐藻(0.582 mg/ml)和单独培养扁藻的生物量(0.819 mg/ml)。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盐藻和扁藻具有一定的促进藻生长和提高生物量产出的潜力。  相似文献   
27.
以小二仙草科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铅(Pb)尾矿液胁迫对狐尾藻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狐尾藻幼苗各项生长指标以及叶绿素a、b质量分数与Pb液处理浓度成反比,在纯Pb尾矿液处理下,叶绿素a、b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降了94%、95%,其中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无明显变化;在1/2浓度Pb尾矿液中,地下和地上部分干质量与对照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数据表明,狐尾藻对Pb胁迫有一定的抗性,可以用于被Pb污染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28.
为探究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对景观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粉绿狐尾藻在景观池进行培养,对水样中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浮游植物功能群,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种植粉绿狐尾藻后,景观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由最初的1.27×105 mg/L降低到6.0×104 mg/L,总生物量明显降低;种植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0.88增加到1.05,均匀度指数由0.55增加至0.66;浮游植物功能群共10个,分别为:W1、G、X1、J、L0、M、MP、W2、Y、X3,粉绿狐尾藻种植后,浮游植物功能群由代表超富营养型和高富营养型水体的J、M向代表中营养型或富营养型水体的W2、L0转变。  相似文献   
29.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 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30.
采用室外现场实验和室内受控生态系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动物对藻类生长的控制作用。对浮游动物与藻类的计数与测量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法)和相关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总磷含量比总氮含量对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更大。浮游动物与藻类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浮游动物群体,尤其甲壳类群体,在适当条件下对藻类群体以及其中的蓝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适当的鱼类密度下,浮游动物能够起有效的控藻作用,但鱼类密度过高会抑制该作用。底泥在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影响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摄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