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3篇
农学   134篇
基础科学   58篇
  47篇
综合类   583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An experiment about rice milling was made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of brown rice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broken rice rate, the crack rate and the head rice yield.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head rice yield increased at first falls and then along with the raise of moisture content and it could reach the maximum 70.78% when moisture content was 15.5%;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rice milling decreas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contents; the broken rice rate fell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raise of moisture contents and it could reach the minimum 4.28% when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15.5%.  相似文献   
992.
有机肥及复配硫酸盐对土壤-水稻系统砷镉有效性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索了有机肥(OF)及其与硫酸盐复配(SOF)对砷/镉(As/Cd)复合污染水稻土As/Cd水溶性、作物有效性和赋存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OF处理使土壤孔隙水As(Ⅲ)浓度在淹水前10周内下降明显,但使孔隙水Cd显著增加,使土壤固相As/Cd均向生物有效性较高的赋存形态转化;复配硫酸盐对有机肥所引起的土壤As/Cd水溶性变化和固相赋存形态转化不能产生显著逆转作用,但SO_4~(2-)向S~(2-)的还原转化使土壤硫化砷较对照(CK,不施有机肥或硫酸盐)增加了71%。水稻盆栽试验进一步显示,OF处理使水稻幼苗茎叶和根部As积累量降低44%~47%,但使成熟期水稻糙米总As和白米无机As含量分别增加22%和12%;同时,OF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幼苗Cd累积量并使糙米Cd含量达到CK的1.2倍。复配硫酸盐可明显逆转有机肥所引起的水稻糙米As含量升高,但对糙米Cd积累和白米无机As浓度的增加不能产生显著减控作用。综上,向As/Cd污染稻田中施用有机肥对稻米质量安全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索外源施硒对稻谷、糙米和精米硒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硒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水稻秋优88为试验材料,设2个基施硒处理和3个叶面喷施期处理(孕穗期、灌浆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在水稻收获后检测稻谷、糙米和精米中硒、钾、钠、镁、钙、锌、锰、铜、铁、铬、镍、砷、镉、铅含量。【结果】外源硒抑制精米累积钙元素,促进稻谷累积铁元素,对稻谷、糙米和精米中的钾、钠、镁、锌、锰元素的吸收均无明显影响;外源硒不影响稻谷中铜、镉、铬、镍、砷和铅,糙米中砷、镍、铬、铜及精米中铅、镍和铜的富集;但促进糙米对铅、镉及精米对镉、砷和铬的吸收富集,稻谷、糙米和精米样品中铅、镉、砷、铬和铜均未超标,属安全范围;钾、锌、锰、铜、铬、镍和铅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稻谷糙米精米;镁和砷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糙米稻谷精米;锌、铁和镉的分布规律依次是稻谷和糙米精米。  相似文献   
994.
台科早3号系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科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早中熟常规早籼稻品种,该品种田间生长整齐一致,长势繁茂,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穗大粒多,结实率中等,后期转色好,谷色黄亮,丰产性好,稻米适宜加工等特点,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202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等同类型生态区作早稻种植。在栽培上主要做好种子消毒、适时播种、肥水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病虫草管理。  相似文献   
995.
本文阐述了发芽糙米的营养价值、生产工艺,总结了速食营养米粉和有色酒2个发芽糙米深加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工艺特点,分析了发芽糙米作为主食直接食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发芽糙米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以早熟和中熟2种类型早籼稻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式,研究了4个晚季播期对翻秋早籼稻产量、生育期和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晚季播期推迟,2种类型早籼稻的生育进程延迟,全生育期延长;早熟早籼在生育期间的光能利用率和积温均随晚季播期推迟而逐渐下降,光照时数和光合有效辐射均以Ⅱ期最高,Ⅳ期最低;中熟早籼在生育期间的光照时数、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均随播期推迟而逐渐下降,光能利用率表现为Ⅱ期>Ⅲ期>Ⅰ期>Ⅳ期;早熟早籼的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逐渐下降,中熟早籼的产量表现为Ⅱ期>Ⅲ期>Ⅰ期>Ⅳ期;与早季比较,2种类型早籼稻在晚季的产量、全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及光能利用率均有所下降,但光照时数有所增加。总之,早熟早籼在翻秋种植时应尽早播种,中熟早籼可适当推迟播种。  相似文献   
997.
γ-氨基丁酸是发芽糙米中的代表性生理活性成分。目前检测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常见方法有氨基酸分析仪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多需配置试剂,对测量目标具有损坏性,且检测周期较长,不利于发芽糙米及其相关制品的快速、无损检测。因此,研究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无损、及时、准确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选取海泡石、石灰、铁改性木本泥炭和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等4种钝化剂为材料,研究其对镉(Cd)污染稻田土壤原位修复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4种钝化剂均能提升土壤pH和水稻产量,降低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和糙米Cd含量,且糙米Cd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值(Cd≤0.2 mg/kg)。施用1 500 kg/hm2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对土壤pH提升效果最好,从6.07提升至7.00,增幅为13.2%;施用2 500 kg/hm2铁改性木本泥炭的处理,土壤有效态Cd和糙米Cd含量降幅最大,分别从0.538 mg/kg和0.260 mg/kg下降至0.232 mg/kg和0.076 mg/kg,分别下降了56.8%和70.8%。施用1 500 kg/hm2弱碱性生物有机肥的处理增产水稻效果最好,增幅为6.4%。施用4种钝化剂后,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施用1 200 kg/hm2生石灰处理对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施用2 500 kg/hm2  相似文献   
999.
浙183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常规早籼稻新品种,2022年通过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熟期早、株高中等、株型紧凑、丰产性好、中抗稻瘟病、稻谷适宜加工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及同类型生态地区作早稻种植。2022年在浙江省多地开展了生产示范,介绍了浙1831的选育经过、品种特性、生产示范情况与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弱休眠水稻品系‘996’和强休眠性品系‘4628’杂交,构建包含286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连续2年(2011、2012年)以当年收获的该群体种子的发芽率为指标,进行种子休眠性检测,并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早籼稻休眠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年试验中,‘996’ב462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休眠性符合4对主基因(其中3对基因加性效应相等)–多基因加性上位性模型;在2012年试验中符合4对主基因(其中2对基因加性效应相等)–多基因加性上位性模型。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该群体种子休眠性遗传符合4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式,并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