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解34%氯虫·杀虫单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最佳防治时间、施药剂量和配套施药技术以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特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4%氯虫·杀虫单悬浮剂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进行茎叶喷雾1次,制剂用量为1200~1500mL/hm2时,防治效果达95%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2.
应用循环伏安法 (CV)、线性扫描伏安法 (LSV)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杀虫单的极谱伏安行为。在 0 2mol/LHAc NaAc底液中 ;杀虫单有一良好的还原峰 ,峰电位 (Ep)在 - 0 94V (vs ,SCE) ;杀虫单浓度在 3× 10 -3 ~ 5× 10 -5mol/L范围内 ,峰高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0 9978。运用 5× 10 -4 mol/L杀虫单进行 6次平行实验 ,标准偏差为 0 2 2 % ,该方法对杀虫单的添加回收率为 98 81%~ 99 43%。实验证明该峰具有吸附性。提出了电极反应机理 ,包括杀虫单在汞电极上吸附以及完全不可逆的四电子还原过程 ,同时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杀虫单的各原子的净电荷以及Mulliken键级进行了计算 ,从理论上解释了杀虫单电化学还原机理。  相似文献   
83.
杀虫单对苏云金杆菌制剂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虫单对苏云金杆菌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不同混配比例的共毒系数为 15 5 .6~ 186 .5。苏云金杆菌制剂中混用少量杀虫单防治水稻螟虫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4.
杀虫单对二化螟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二化螟为材料研究了杀虫单、甲胺磷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 (DEM)对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s)的抑制作用。离体抑制试验结果表明 ,杀虫单和DEM都对二化螟GSTs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在实验设置的反应体系中 ,2 5mmol·L-1杀虫单和DEM与酶液保温 2min后 ,对GSTs的抑制率达到 70 %以上 ;6min后 ,达到 90 %以上。杀虫单和DEM的抑制中浓度 (IC50 )分别是 1 33和 1 71mmol·L-1,而甲胺磷没有抑制作用。活体实验结果显示 ,用 0 1mol·L-1杀虫单、甲胺磷和DEM 0 0 5 μL分别处理二化螟 4龄幼虫 48h后 ,杀虫单和DEM对GS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 10 3%和 14 5 % ,甲胺磷则表现出 8 6 %的诱导作用。酶动力学实验显示 ,杀虫单和DEM都是GSTs的可逆性抑制剂 ,这种抑制作用不是竞争性的。由此表明 ,杀虫单是GSTs的强抑制剂 ,这在杀虫单的毒杀机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
南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点滴法就2001~2006年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杀虫单、三唑磷、阿维菌素及氟虫腈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南昌地区第1代二化螟幼虫对这4种药剂抗性水平趋于逐年增加。对杀虫单的抗性倍数为10.36~47.53,属中至高抗水平;对三唑磷的抗性倍数为7.44~33.98,属低至中抗水平;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为3.22~8.72,由相对敏感发展到低抗水平;对氟虫腈的抗性倍数为2.47~4.98,为相对敏感阶段。并提出了二化螟抗药性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6.
吡虫啉·杀虫单混配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以乙腈+水为流动相,采用242nm检测波长,对吡虫啉和杀虫单的混剂中有效成分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07、0.071;变异系数分别为0.35%、0.10%;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9、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9%、99.32%.  相似文献   
87.
<正>~~  相似文献   
88.
<正>~~  相似文献   
89.
一株杀虫单降解细菌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农药厂废水排放沟污泥中分离到一株对杀虫单有较强降解能力的细菌 ,编号为S 3。该菌能够以杀虫单为惟一氮源生长 ,初步鉴定为邻单胞菌 (Plesiomonassp .)。S 3具有广泛的碳源和氮源利用谱 ,其生长的最适 pH值为 7,最适温度范围为 35~ 4 0℃。杀虫单经S 3作用后 ,分析其残留物可能为沙蚕毒素。质粒检测未发现S 3有质粒。  相似文献   
90.
辛硫磷、杀虫单及其混配制剂对褐稻虱的室内毒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辛硫磷和90%杀虫单原粉对褐飞虱的致死浓度分别为16.43mg/kg和959.7mg/kg;二者按有效成分计算的最佳配比为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