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650篇
农学   6篇
  50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太行山天然次生林几个主要树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的生长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诸如光、水、土壤、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等,而欲知这些生态因子与林木生长的相关程度如何,需要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目前,太行山现存的天然次生林资源匮乏,分布零散,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必然要获取大量的数据,而且,在数据的分布上要有一定的规律性,否则,很难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鉴于这种情况,试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的方法,利用已知的数据,即可对太行山天然次生林与其周围的环境相关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在此,充分显示了灰色关联分析的优越之处。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栲树次生阔叶林进行改造试验,设立31块固定标准地,解析9株栲树标准木,试验结果表明,中幼龄次生栲树林每hm^2蓄积年增长最高达28.05m^3,平均15.75m^8,胸径增长速度比样地内其它阔叶树一少部部分的杉马针叶树胸径平均增长速度要快,样地林分密度与样地单林蓄积增长量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0.421)  相似文献   
73.
分析了次生林产生的原因及特点,提出次生林在生产活动中的经营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74.
本文描述了天然次生林林分的结构及特征,根据低强度择伐对伐后林层结构的目标要求,确定了不同的林型所适于的择伐方式,并阐述了不同的择伐方式所采取的不同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75.
关于次生林经营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次生林经营系统是次生林生态系统、林业经济系统和经营技术系统相互交织运动形成的整体.它具有多功能、多效益、多成分、优化组合的基本特征。经营方针、决策措施和管理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支配着它的运行,加强次生林经营系统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增殖、集约和循环利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76.
77.
本文对安徽省阜南县公桥乡两年林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提出了淮北平原地区调整林业生产结构,发展“两高一优”林业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8.
北京百花山白桦次生林的结构与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花山们于北京西南部,有着大面积的次生林,无论面积或立木蓄积,白桦林皆占有优势,群落的结构是较复杂的,其中混有13个伴生树种,16个下木种,50多个活地被物种,林下天然更新中等,但是没有发现针叶树苗。白桦群落可以划分为五个类型,面积最大的厚土层的绣线菊白桦林具有最好的生境条件与生产力。多数白桦林为IV龄级(31-40年生),但还保持着较高的年蓄积生长量,与较大的生长潜力,因此,目前不应该施工采伐。中等密度的白桦林有着最高的年蓄积生长量,根据D-CW以及H-CW的相关关系,计算了理论密度,编制了经营密度表。  相似文献   
79.
通过样方调查、TWINSPAN分类与DCA排序及生态位分析,以物种重要值为分类排序与生态位计测的数据指标,研究湖北省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分类及优势木本生态位宽度与重叠。结果表明:应用TWINSPAN分类并结合DCA排序,可将植被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E落叶阔叶林和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同时DCA排序图中反映了植被由针叶林Ⅰ、Ⅱ——针阔混交林Ⅰ、Ⅱ——落叶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格局变化。在针叶林Ⅰ、Ⅱ中,马尾松与黄山松生态位宽度较大,在针阔混交林Ⅰ、Ⅱ中,松类与栎类等都占据较大生态位,阔叶林阶段占据优势的木本种类更多,不同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随着演替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反映了多数广生态位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对于大多数演替阶段群落中的物种间的关系,以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物种生活特性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0.
南京仙林地区次生林马尾松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更好地了解城市边缘马尾松种群的结构与现状。【方法】在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静态生命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量化指数、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方法,对南京仙林地区马尾松种群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马尾松种群径级结构为纺锤形,幼树幼苗少,中间径级立木成维持种群发展的核心部分。生命表数据表明死亡率(qx)在Ⅵ径级前基本为负值,说明大量的幼树幼苗在前期死亡;目前,该马尾松种群的Deevey存活曲线为Ⅲ型,说明在生活史的各个时期,种群的存活率相差很大。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种群结构动态指数在有干扰和无干扰情况下分别为0.264和0.300,偏离0的程度低。【结论】虽然目前依靠中等径级立木维持稳定的种群结构,但结合时间序列预测数据考虑,该种群为衰退种群。马尾松作为亚热带次生林的过渡种群,其种群的衰退与被其他物种替代,为正常现象;但地处城市边缘人为强烈干扰的存在,使得这一进程加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