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理论为基础,对合水-正宁地区长72油层的岩心、测井及物性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均较低,属典型的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储层由下至上、由南西至北东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长石溶孔和粒间孔为主;孔隙度、渗透率与分选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升油田雷64块低渗底水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表明,莲花油层划分为3个砂层组,其中目的层段莲花油层Ⅵ、Ⅶ、Ⅷ砂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Ⅵ1、Ⅵ2、Ⅵ3、Ⅶ1、Ⅶ2、Ⅶ3、Ⅶ4、Ⅷ1、Ⅷ2和Ⅷ3等10个不同级别的小层,各砂岩组之间均有比较稳定的泥岩隔层;莲花油层顶部发育1套标志层,Ⅶ砂组内部发育3套标志层。  相似文献   
13.
以PO和1831季铵盐进行复配,形成的有机铵阳离子,对黏土具有水化分解的抑制能力。通过试验确定了PO和1831季铵盐的加量比例为1∶1,在基浆中的浓度为1%效果最好,优选表面活性剂为0.5%的MA,选定缓蚀剂为Na2SO3,最后确定钻井液配方为基浆+1%PO+1%1831季铵盐+0.5%甲酸钾+0.3%~0.5%LV-CMC+0.5%MA+0.05%Na2SO3。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的流变性符合保护低渗透水敏油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储层质量分析是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阴极发光等分析测试资料,从储层岩石组构、岩石组分的角度对陕北地区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致密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区内长8油层组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粒度细,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次之,为微孔-微细喉孔喉结构;储层物性较差,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岩石组构、岩石组分及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质量。利用储层岩石组构估算了其原始物性,孔隙度为38%~42%,渗透率为5~10mD,原始物性一般。岩石组分中塑性碎屑含量高,抗压实作用弱,填隙物以碳酸盐胶结、绿泥石填隙为主,水云母、硅质次之,填隙物类型及较高含量影响了成岩作用及其强度,继而最终造成了长8油层组储层致密。  相似文献   
15.
对新疆台5井区储层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探讨,评价了该区块的敏感性,并对该区块储层的潜在损害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井区储层为强水敏性损害,具有较强的水敏性、中等速敏性、中等碱敏感性及中等偏强的酸敏感性。针对该地区储层孔渗特征,结合储层敏感性评价资料,初步确定适合该区域储层特性的射孔液体系,该体系性能稳定,流变性能好;抑制黏土膨胀的能力强;热滚回收率为95.5%;降低射孔液表面张力明显,降低率超过50%;缓蚀效果好,腐蚀速率仅为0.00213 mm/a。岩心损害试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对储层岩心的渗透率恢复值在90%以上,能够有效保护新疆台5井区的储层。现场应用效果优良,试验井的产量比对比井的产量提高约10%~30%。  相似文献   
16.
针对镇287井区部分油井含水上升、产能递减较快以及单井产能不稳定的问题,从地质方面着手,应用测井、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粒度分析、压汞分析等资料,对长81油层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喉及其非均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属低孔、特低渗储层;发育粒间孔和溶蚀孔,孔喉组合类型属于小孔隙、微细喉道类型;储层控制因素主要为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通过计算得出,长81油层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68,表明其非均质性较强。根据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3类,即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较好储层,Ⅲ类为一般储层。  相似文献   
17.
远程地质导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地质录井技术的结合,也是现代录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结合延长油田上1083-平3井在实钻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该技术在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实践证明,该技术在优化井身轨迹、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方面有较大作用,为后期的油层开发提供了更加丰富、准确的参数资料。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测井曲线、岩石薄片以及压汞等资料分析,对合水油田庄51井区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层间、平面以及微观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长6_3油层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的影响,整体表现为中等非均质性,其中长6_3~3小层的储层最为均质,长6_3~2小层和长6_3~1小层非均质性稍强,为均质-中等非均质;层间隔层较为发育,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砂体的平面展布和物性平面分布受沉积相的控制,砂体侧向连通性较差,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较强;微观孔隙结构受成岩作用影响大,会增强储层非均质程度。总体而言,研究区长6_3油层可被定义为中等-较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9.
萨北开发区北二西东块二类油层井层系组合方式为萨Ⅱ组。与相邻区块开采层系不统一,导致衔接区域注采关系不完善,并且二类油层萨Ⅲ组未组合进行三次采油开发,区块整体缺少一套上返层系,接替潜力小。为便于油田开发整体调整,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潜力,依据油层发育特点,根据层系组合原则开展二类油层层系优化,按照先下后上的次序,分萨Ⅱ10-16+萨Ⅲ和萨Ⅱ1-9两段进行调整。调整后萨Ⅱ10-16+萨Ⅲ层系组合与萨北开发区二类油层井整体组合方式一致,且能有效动用萨Ⅲ组储量,组合层系厚度适中,隔层分布稳定。借鉴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认识,结合数值模拟成果,优化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预计调整后,增加可采储量159.15×104 t。  相似文献   
20.
以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X-衍射等测试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G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表明,区内葡萄花油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结构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残余原生孔隙;依据岩石结构、孔隙类型及埋藏深度将储层划分为4类;碎屑粒度、填隙物、压实作用及沉积相带为区内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