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94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1907篇
林业   1731篇
农学   4757篇
基础科学   1410篇
  1194篇
综合类   24753篇
农作物   5088篇
水产渔业   520篇
畜牧兽医   5164篇
园艺   5567篇
植物保护   726篇
  2024年   292篇
  2023年   974篇
  2022年   1113篇
  2021年   1186篇
  2020年   1072篇
  2019年   1327篇
  2018年   668篇
  2017年   1282篇
  2016年   1513篇
  2015年   1532篇
  2014年   1934篇
  2013年   2012篇
  2012年   2405篇
  2011年   2527篇
  2010年   2463篇
  2009年   2578篇
  2008年   2482篇
  2007年   2381篇
  2006年   2089篇
  2005年   2318篇
  2004年   2483篇
  2003年   2278篇
  2002年   2041篇
  2001年   1740篇
  2000年   1218篇
  1999年   1056篇
  1998年   895篇
  1997年   869篇
  1996年   799篇
  1995年   668篇
  1994年   600篇
  1993年   383篇
  1992年   417篇
  1991年   383篇
  1990年   350篇
  1989年   341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65年   8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0篇
  1956年   7篇
  1953年   15篇
  1952年   11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巴蜜34号是以甘肃品种小暑白兰瓜的变异单瓜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B_(22)为母本、甘肃品种黄河蜜的变异单瓜中选育出来的自交系B_2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厚皮甜瓜新品种。全生育期95 d,表现为植株生长旺盛,抗逆性强,坐果整齐;果实美观,果肉厚、含糖量高,口感好,耐贮。平均单瓜重2.72 kg,果肉厚3.78 cm,果肉中心折光糖含量14.6%。2016年通过巴彦淖尔市农作物品种推广小组办公室备案登记。本文介绍了巴蜜34号的选育经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的产业化开发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7,(3):46-48
介绍了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在叙永县北部丘陵地区种植的产量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产业化开发成果,总结了籼型杂交糯稻糯优1号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3.
兰芋1号是以从吉林收集的优良野生菊芋种质LZJ040为母本,通过对其自然结实种子的收获,并结合组培扩繁和田间产量表现,筛选出的抗旱高产菊芋新品种。出苗至收获生育期约160 d(天),属于晚熟品种,花序少,结实率为0,花期短,15 d(天)左右,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为营养生长,株型紧凑,分枝较少,适合密植;块茎颜色呈浅棕色,干物质含量27.85%,菊糖含量639.5 g·kg~(-1),田间抗根腐病能力强于对照定芋1号,块茎产量高、大小均匀且集中,一般每667 m2产量可达3 300 kg以上,适合在甘肃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同类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4.
35.
实验观察了微量注射 NOS抑制剂 L -NAME及微量联合注射 NO的前体 L-精氨酸( L-Arg) L-NAME于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 VTA)对该部位多巴胺神经元的调节。发现VTA注射 L -NAME( 1 mg/ 5μL )后 ,伏隔核( Acb)多巴胺 ( DA )代谢产物—双羟苯乙酸( DOPAC)水平升高到注射前的 1 2 2 .5% ( P <0 .0 0 1 ) ,小剂量注射 L-NAME( 0 .2 mg/ 5μL)对伏隔核 DOPAC水平无明显影响 ;同样方法联合注射 L-Arg( 3 0 0 μg/ 5μL) L-NAME( 1 mg/5μL)后 ,伏隔核 DOPAC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VTA微量注射 L-NAME兴奋了该部位的DA神经元 ,而 L -Arg L -NAME联合注射 ,却不能影响 DA神经元的活动 ,说明 NO可以通过L-Arg-NOS-NO途径参与 VTA多巴胺神经元的调节  相似文献   
36.
37.
38.
《现代农业科学》1994,(11):15-15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