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4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54篇
畜牧兽医   2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通过对陕西临潼地区大宗淡水鱼类苗种培育池塘水体中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探讨了长丰鲢夏花苗种培育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丰鲢苗种池塘的浮游动物有4大类21个种。其中轮虫有1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52.38%;原生动物有5个种,占总种类数的23.81%;枝角类有1个种,占总种类数的4.76%;桡足类有4个种,占总种类数的19.05%。浮游动物密度为45.0~318.0ind./L,平均密度为151.0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066 7~0.933 2mg./L,平均生物量为0.477 7mg/L。浮游动物数量变化总体表现为培育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特征,长丰鲢苗种的摄食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2.
三峡水库正常运行下库区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库区江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参考资料。调查江段为位于库首的秭归、巫山江段,位于库中的万州、云阳江段,位于库尾的涪陵江段,位于库区回水末端的江津江段;每个江段设左、中、右3个样点,采样时间为2016年7月、2016年9月、2016年12月、2017年3月。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2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密度为30.99×104个/L,其中原生动物占9.28%、轮虫占90.33%、枝角类占0.24%、桡足类占0.15%。江津、涪陵、万州江段水体为超富营养水平,云阳、巫山、秭归江段水体为富营养水平。低水位期的夏季和水位下降期的春季浮游动物密度较高,高水位期的冬季和蓄水期的秋季浮游动物密度较低;坝前秭归江段浮游动物密度最高,沿坝前江段溯河而上直到库尾流水江段浮游动物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三峡干流浮游动物优势种共16种,以耐污性的种类为主。三峡干流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均匀度指数以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万州调查江段均最低,总体均呈现库首至回水末端降低的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水库的纵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梯度;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群落主要受水温、叶绿素a、总磷、铜、汞、挥发酚、石油类的影响,并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冬季江段浮游动物群落主要受溶解氧影响。  相似文献   
93.
调查汾河太原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探讨轮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为汾河太原段浮游动物动态预测和多样性保护提供必要信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客观评价水质污染状况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汾河太原段设置采样点7个,于2014年3-12月对轮虫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逐月调查。共检出轮虫98种,隶属3目21科33属。全年优势种是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和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调查期间月均检出轮虫28种,轮虫丰度变化范围为153 ~ 1 440 个/L,生物量为0.08~0.89 mg/L;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枯水季较低,丰水季最高。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营养状态水体之间差异显著,轮虫丰度、生物量、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中等营养条件的指示种为卵形无柄轮虫(Ascomorpha ovalis)和单趾狭甲轮虫(Colurella unicauda),指示轻度富营养的指示种为柔软龟甲轮虫(Keratella delicata),中等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则为臂尾轮属的种类。冗余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变量对轮虫群落结构变异的解释率为 41.3%,水温、叶绿素a 、溶解氧、总氮等因子是影响轮虫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可以指示水体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4.
为了解唐山海洋牧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态位情况,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进行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礁区四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7类,对照区鉴定6类,礁区和对照区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640.38 ind./m~3和450 ind./m~3。礁区和对照区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 670.84 mg/m~3和2 790.43 mg/m~3。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礁区均高于对照区。优势种主要以节肢动物、浮游幼体和刺胞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生态位宽度主要为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水平在不同航次下略有差异,部分生态位宽度较窄的优势种生物重叠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95.
马尾藻草垫被海浪冲上岸,寄居在它上的浮游动物暴露在阳光下,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但对于海岸边的动物而言,这却是美餐时间。一个生命从另一个生命的不幸中受益,这就是保持海洋食物链平衡的自然规律。图为被冲上海滩的马尾藻和寄居在马尾藻草垫上的海星等浮游动物。  相似文献   
96.
广东连江梯级电站开发后春季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后广东连江水质状况,于2008年4月调查了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监测到浮游植物28种,其中蓝藻门6种(属),绿藻门7种(属),硅藻门12种(属),甲藻门2种(属)和裸藻门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0.35×10^4~1.42×10^4cells/L。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硅藻组成,占73.33%~90.6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2.85~3.47;均匀度指数在1.15~1.25。监测到浮游动物6种,其中桡足类有1种为桡足类幼体(Copepodites),轮虫类有4种,分别是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蛭态轮虫(Bdelloide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枝角类1种为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longirostri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在下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7.
于2008年4—6月在大连市沙岗子村的海参养殖场进行围隔试验,试验设投放高、低密度的鼠尾藻组和不放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围隔中共有藻类8门57属76种,优势种为短楔形藻、新月菱形藻和绿枝藻。其中浮游植物密度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差异不大;浮游动物有6大类34种(属),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等桡足类及桡足类无节幼体,浮游动物密度亦是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数量差异不大。试验期内,低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9.6 cm,平均增幅为78.3%;高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3.9 cm,平均增幅为52.7%,低密度试验组鼠尾藻的生长要好于高密度组。  相似文献   
98.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9.
杨丽丽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3,37(6):894-903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
应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评价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水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设置七个站点,调查鉴定出3门27属44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的种类最多,占62%;原生动物的丰度最多,占总数的58%;桡足类生物量最多,占总数的75%。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评价水质,它们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56和1.74。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站点是5#站点扎龙湖,最低的是6#站点龙湖,对水质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