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88篇
综合类   171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波吉卵囊藻对养殖水体溶解态氮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标记物,研究在不同盐度下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溶解态氮的吸收速率和选择性。结果表明:盐度对波吉卵囊藻氮吸收速率影响显著(P<0.05)。当盐度为15时,波吉卵囊藻对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等均有较大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69、0.112、0.028μgN/(g.h);盐度为30时,对尿素氮(Urea-N)有较大的吸收速率,为0.074μg N/(g.h)。不同盐度下,波吉卵囊藻对4种溶解性氮的选择性吸收的先后顺序为:氨氮>亚硝酸盐氮>尿素氮>硝酸盐氮。因此,可通过在对虾养殖环境中接种波吉卵囊藻,以吸收水体中过高浓度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改善虾池养殖水质,促进健康生态养殖。  相似文献   
22.
磷肥包括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等。按磷肥的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柠檬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三种类型。1水溶性磷性的性状及施用磷肥中的磷素易溶于水,  相似文献   
23.
为了建立SD大白鼠高脂血症及脂肪肝模型,试验将SD大白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高脂饲料,连续饲喂30 d,测定SD大白鼠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胆汁酸,取SD大白鼠肝脏称湿重,计算肝脏指数(肝脏湿重与SD大白鼠体重之比),并取一小块肝脏组织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血清TC、LDL-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高脂模型组血清HDL-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高脂模型组肝脏指数、第30天胆汁酸指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高脂模型组SD大白鼠肝小叶结构轮廓基本消失,肝细胞形态不规则,大部分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并可见肝细胞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出现溶解性坏死。说明采用高脂饲料饲喂SD大白鼠30 d可出现高脂血症,并且导致肝脏肿大、脂肪肝及部分肝细胞出现溶解性坏死。  相似文献   
24.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一水肌酸(CMH)对杜浙猪肉质性状、肌肉磷酸原代谢、纤维类型特征及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70 kg左右杜浙猪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5%CMH,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MH对杜浙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使背最长肌宰后24 h p H和剪切力显著增加(P0.05),滴水损失和压榨损失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的肌酸(Cr)总量、磷酸肌酸(PCr)储备量、肌酸激酶(CK)活性、白蛋白及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显著增加(P0.05),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My HC)Ⅱa mRNA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CMH对杜浙猪肉质性状具有调控作用,对肌肉磷酸原代谢能力、蛋白质溶解度及肉品系水力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环境中生物炭和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污染物吸附产生的影响,选取两种粒径范围[0.85~2.00 mm(L)和0.11~0.18 mm(S)]的小麦秸秆生物炭(BC)和聚乙烯微塑料(PE),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吸附平衡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和组成,研究了其单独和共存时吸附菲的行为。结果表明:同种颗粒物不同粒径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总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官能团数量;SBC的总比表面积(216.32 m2·g-1)约是LBC(2.31 m2·g-1)的100倍,而LBC的平均孔径(8.92 nm)约是SBC(2.28 nm)的4倍;SPE的总比表面积(0.17 m2·g-1)是LPE(0.07 m2·g-1)的2倍多。SBC羟基振动峰(3 400 cm-1)的强度显著高于LBC;SPE亚甲基振动峰的强度高于LPE。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颗粒物对菲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4);单一颗粒物吸附菲能力(lg Kf)的顺序为SBC>SPE>LPE>LBC;当生物炭与聚乙烯微塑料共存时吸附能力强于单一颗粒物,并且高于两相Freundlich模型预测值,说明菲在生物炭与聚乙烯微塑料混合颗粒物上的吸附不是独立的;同时,混合颗粒物吸附平衡溶液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浓度和芳香度明显下降,并且溶解性有机碳浓度与颗粒物的lg Kf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颗粒物对菲的吸附不仅受颗粒物表面性质的影响,还受溶解性有机碳的控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冻融格局的改变,而冻融作用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产生深刻的影响。  方法  以高寒泥炭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式开展了两种冻融条件下(日冻融:?3 ℃/5 ℃,12 h/12 h,30次;深度冻融:?24 ℃/5 ℃,20 d/10 d,1次)的试验研究,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EEM-PARAFAC)分析探究土壤DOM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结果  (1)经过30 d培养后,两种冻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日冻融和深度冻融条件下土壤样品的DOC含量分别为183.26和187.06 mg/kg,相比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80%和21.26%(P < 0.05)。(2)不同冻融条件下的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线型差异较小,无明显特征吸收峰,且显示出吸光度随波长呈指数衰减的趋势,但经冻融处理的样品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3)两种冻融处理均使得土壤DOM的腐殖化指数(HIX)值(从4.42增加至11.73和17.10)、254 nm处的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收值(SUVA254)(从1.35 mg/(L·cm)增加至1.37和1.40 mg/(L·cm))以及A253/A203值(0.38增加至0.40和0.43)增大,波长275 ~ 295 nm处光谱斜率系数减小(从13.34 μm?1减小至13.23和12.91 μm?1)。(4)EEM-PARAFAC鉴别出的荧光组分有类富里酸物质、类腐殖酸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蛋白物质,冻融改变了土壤DOM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贡献率。对照组土壤DOM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为37%、32%和31%;日冻融条件下,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为41%、34%和 25%;深度冻融条件下,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为44%、35%和 21%。  结论  冻融改变了土壤DOM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为DOC含量的增加和腐殖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
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猪血浆蛋白酶解产物的制备及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考察酶解时间、酶种类和酶加入的顺序对猪血浆蛋白酶解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采用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及双酶(风味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不同的加入顺序)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对猪血浆蛋白进行酶解,并研究酶解产物的功能特性。结果表明:0~120min内,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水解度升高,各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性均有所增强;60~180min内,双酶酶解产物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力显著高于单酶酶解产物(P0.05);90~150min内,先加碱性蛋白酶后加入风味蛋白酶酶解的酶解产物的水解度、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显著高于先加风味蛋白酶酶解后加入碱性蛋白酶酶解的酶解产物(P0.05);具有较高抗氧化性的酶解产物在不同pH条件下均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溶解性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8.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2008年,共设置秸秆还田翻耕(CT+)、无秸秆翻耕(CT-)、秸秆还田免耕(NT+)和无秸秆免耕(NT-)四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土壤DOC含量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两个小麦生长季内土壤CO2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从当年小麦出苗到越冬土壤CO2排放量下降,第二年小麦返青后,土壤CO2排放量开始上升,到开花期达到排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直至小麦成熟。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年度土壤CO2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CT+246.44、273.94 mg·m-2·h-1,CT-183.54、212.57 mg·m-2·h-1,NT+188.41、200.06 mg·m-2·h-1,NT-179.66、179.10 mg·m-2·h-1。土壤DOC含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各处理2010—2011年、2012—2013度年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CT+0.601、0.467 g·kg-1;CT-0.530、0.377 g·kg-1;NT+0.621、0.544 g·kg-1;NT-0.528、0.402 g·kg-1。方差分析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CO2排放、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翻耕能增加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影响;免耕减少土壤CO2排放,对DOC含量无显著影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2排放与DOC含量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CO2排放总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DOC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
速溶硼是美国SVM公司生产的浓缩速效速溶叶面喷施硼肥,其含量20.5%。速溶硼具有强溶解性,易被植物吸收,对作物肥效十分明显。速溶硼水溶液接近中性,  相似文献   
30.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因溶解性、腐蚀性及所含阳离子等方面的不同而使二者存在差异。二者对应的碳酸盐都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碳酸钠易溶于水且溶液显碱性渐碳酸钙难溶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