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194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290篇
  352篇
综合类   1203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731篇
园艺   198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明确喷头及施药液量对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及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丽春红-G示踪法测定了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在不同施药液量条件下喷雾农药在水稻植株上的沉积分布特性,并比较了4种喷头施用相同剂量的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DG对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选择ST11002和TR8001喷头,在施药液量3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分别达到27.55μg和28.16μg;选择ST11001和TR8002喷头,在施药液量900 L/hm~2条件下喷雾,单株水稻上的丽春红-G沉积量仅分别为12.27μg和14.86μg。喷头和施药液量的改变不影响水稻植株上农药沉积分布特性,均为上层沉积量中层沉积量下层沉积量。当施药液量从300 L/hm~2增加到900 L/hm~2,4种喷头ST11001、ST11002、TR8001、TR8002喷雾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分别增加了8.21、8.54、7.79和9.69倍;但在相同施药液量下,4种喷头在水稻基部的雾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同一剂量下,喷头和施药液量不同组合的防治效果间差异显著。表明针对稻田不同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喷头及施药液量将有助于提高农药沉积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2.
国外农业航空静电喷雾技术研究进展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航空静电喷雾技术作为中国发展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的内容之一,对农药的有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积极意义.农业航空静电喷雾技术在国外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美国已有应用于有人机的商业化产品,并在美国、巴西等国各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杂草防治作业中开展了大规模田间应用.该研究首先从基础研究、田间应用和优化工作等方面梳理了国外...  相似文献   
83.
为拓展松脂二烯应用,探究了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的制备与应用性能.以Vapor Gard(VG)为对比,分别测定了两种松脂二烯喷雾助剂不同稀释倍数下的表面张力及在山核桃和红叶石楠叶片上的静态接触角,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两种助剂在红叶石楠叶片上的成膜形态.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喷雾,研究了戊唑醇药液中添加两种松脂二烯喷雾助剂...  相似文献   
8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法(MIP)、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等手段,研究了偏高岭土(MK)掺量对高强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 掺入MK能够有效改善高强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随MK掺量增加,抗压强度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MK掺量为8%,此时28 d抗压强度为98.5 MPa,较基准组增加13%,氯离子迁移系数为1.89×10-12 m2/s,较基准组减小60%.微观结构试验表明适宜的偏高岭土掺量能够有效促进水泥水化;偏高岭土颗粒的晶核效应和微集料填充效应协同作用,使得机制砂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更加均匀密实,机制砂混凝土的多害孔、有害孔减少,少害孔增加,从而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85.
海藻场的沉积有机物(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SOM)是实现海藻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以枸杞岛北部海藻场为研究区域,围绕大型海藻周年生活史的幼苗生长、成熟茂盛和衰退凋亡3个阶段,于2014年7月凋亡期、2014年10月生长期和2015年5月茂盛期对海藻场的SOM进行样品采集,并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以C/N、δ~(13)C和δ~(15)N为指标分析了SOM的来源及变化。结果显示,1)7月、10月和翌年5月的SOM C/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9~6.6、6.0~6.9和5.4~6.2,可判定海藻场SOM是典型的海源性来源;2)7月不同水深的SOMδ~(13)C值空间变化明显,介于–20.3‰~–17.6‰,而10月和翌年5月都不显著,分别介于–22.3‰~–21.7‰和–21.4‰~–21.0‰;3)SOM的δ~(13)C值存在时间变化,而7月δ~(13)C值存在不同水深的空间变化;4)δ~(13)C、δ~(15)N和C/N之间的关系表明,7月SOM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大型海藻的混合贡献,而10月和翌年5月SOM则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贡献;5)根据碳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计算得到,7月大型海藻对该海藻场SOM的平均贡献率最高可达53.71%;6)大型海藻产生的碎屑在SOM占比受波浪等海域动力环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钙磷比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矿物质沉积和能量代谢的影响,配制5种等氮等脂(46%粗蛋白和7%粗脂肪)钙磷比分别为1.00∶2.00、1.00∶1.50、1.00∶1.00、1.00∶0.75和1.00∶0.50的实验饲料。选择初始体质量为(12.82±0.37) g的梭子蟹1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钙磷比为1.00∶1.00和1.00∶0.75的饲料,其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其他组。钙磷比为1.00∶0.50饲料组幼蟹血淋巴的谷草转氨酶(GOT)显著高于其他组,碱性磷酸酶(AKP)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随着饲料钙磷比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幼蟹肝胰腺、肌肉和甲壳中的磷含量随着钙磷比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且钙磷比1.00∶2.00组幼蟹磷含量显著高于1.00∶0.50组。钙磷比1.00∶1.50和1.00∶1.00组幼蟹肝胰腺AT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幼蟹肝胰腺己糖激酶(HK)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随饲料钙磷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钙磷比为1时,梭子蟹肝胰腺的HK和SDH酶活性最高。此外,钙磷比1.00∶1.00组显著上调了梭子蟹肝胰腺电子传递链相关基因(nd1、sdhc、cytb和coxⅡ)的表达水平,当钙磷比为1.00∶0.75时,显著上调了幼蟹肝胰腺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ATPase6、sirt3和nrf1)的表达量。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到梭子蟹最适钙磷比为1.06~1.26,在此范围内能促进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维持组织的最适磷沉积以及很好地促进能量的产生。  相似文献   
87.
1园地选择 一是选择位置。应在坡度为15~25。以下的浅山缓坡的阳坡建园,平原区要避开低洼、易积水的地方。二是选择土壤。尽量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通气性良好、排水良好的壤土和砂壤土建园,土层厚度应在1m以上,pH值7.0~7.5,地下水位2m以上。  相似文献   
88.
1 苗圃地选择与整理 1.1 苗圃地选择选交通便利、平坦、排灌方便、日照充足、土层厚50cm以上的地块。土壤pH值6.6~7.5的壤土、砂壤土、砾质土、黏土均可育种。不能重茬。  相似文献   
89.
1、适地适栽 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地下水位低,年均气温11—18℃,我国南方海拔在1800-2200m的条件下,栽植核桃树,较为利于获得优质丰产。  相似文献   
90.
底泥生物氧化对黑臭河道上覆水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构建的模拟河道,研究了静态底泥氧化技术以及动态条件下不同底泥状态对上覆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染底泥和上覆水体互相影响,底泥会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上覆水体也会向底泥沉积污染物,底泥能在其表层形成一个氧化层,抑制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释放.底泥氧化对上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能促进上覆水体污染物的去除,上覆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底泥未氧化的模拟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