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194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290篇
  352篇
综合类   1203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畜牧兽医   731篇
园艺   198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使用沉积物捕获器获取沉积物,研究了一生态综合养殖池塘的沉积作用,并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的生物沉积作用,同时分析了池塘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的营养盐;应用Fick第一定律对池塘沉积物-池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进行了估算.藻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44.59 g/m^2,贝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14.01 g/m^2;两个池塘试验期内(90 d)N、P的净沉积量分别为6061.5 g和3411 g(采样池塘面积各0.5 hm^2,水深50~60 cm).结果显示实验期内生态综合养殖池塘沉积作用分别占N、P营养元素输出的2.2%和5.8%(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992.
为了提高海南砂的产量,研究了其小花数目、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落果率等生殖生物学特性以及海 南砂花粉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活力。结果表明,海南砂每个花序有7.28(依0.83)朵小花;小花的花期为1.5 d;离体萌 发法测定花粉活力在花朵刚刚开放时达83.6%,开花12 h后降为21.0%,24 h后降为11.4%;柱头和花粉在花朵开放 6 h 内都具极强可授性,寿命维持24 h,比花粉寿命长12 h以上;人工授粉率和自然授粉率分别为64.10(依29.80)% 和17.55(依15.49)%、落果率为20.65(依31.39)%和11.11(依32.34)%。高湿度条件下贮藏花粉12 h后活力降为0.6%,而 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贮藏花粉12 h的活力为23.4%,表明低温更有利于海南砂花粉贮藏。  相似文献   
993.
风送式喷雾可以有效地抵御自然风的干扰,减少雾滴的漂移,其喷雾有效性及雾滴的穿透性直接影响着喷雾机的喷雾性能.以宽喷幅风送式喷雾机为试验平台,用0.1%的罗丹明B为示踪剂,对靶标树进行了喷雾试验,研究宽喷幅风送式喷雾机雾滴沉积的有效性与穿透性.结果表明:喷雾雾滴在树冠前冠面及内膛均有较高的效率,在靶标树的前冠面、中膛、后冠面和距离树冠后方10 cm的外截面等4个截面上都有雾滴沉积,喷雾有效率分别为100%、86.2%、48.3%和62.1%;树冠前冠面、中膛、后冠面雾滴沉积量分别为0.028、0.007、0.003 mL,树冠前后地面上有明显的雾滴沉积,地面采样点上的沉积量分别为0.044、0.031 mL;喷雾过程中气流在靶标树两边存在绕流是引起树冠后方雾滴沉积的原因,关闭处于喷口下方的喷头可以减少雾滴在地面上的沉积.  相似文献   
994.
高构架玉米喷雾机门式喷雾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对玉米植株中下部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设计了将吊杆喷雾装置与横喷杆相结合的门式喷雾系统。通过理论与试验方法确定了主要结构及性能参数:顶喷头与吊杆喷头分别选用80°和110°扁扇喷头,"Y"形支管与吊杆夹角为20°,吊杆长度为1 200 mm,在竖直方向上对作物植株的喷幅为1 150 mm。试验台试验表明:与常规横喷杆喷雾结构相比,在相同喷雾量下该系统对玉米上层与中层叶片正面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提高了12.5%以上;吊杆喷雾装置的设计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中层叶片背面与下层叶片正面及背面的雾滴沉积;吊杆喷雾装置与横喷杆的结合,提高了雾滴在植株不同高度水平层面的沉积均匀性。  相似文献   
995.
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方法在Si衬底上实现了立方结构的Mg0.25Zn0.75O薄膜生长.在此基础上,实现了Mg0.25Zn0.75 O/n-Si异质结型日盲紫外探测器.该探测器在-5V偏压下,器件暗电流为0.02 mA.在0V偏压下的峰值响应位于大约280 nm处,响应度为1.2 mA/W.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直流电化学沉积法通过调节沉积参数在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中沉积制备出了一系列不同成分和结构的磁性CoCu纳米线阵列.XRD和TEM的结果显示,沉积溶液的pH值对纳米线的成分比例和相结构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律性.笔者认为pH值对纳米线成分比例和相结构的控制主要源于它对溶液中Co^2+沉积速率的影响.基于此沉积规律,沉积出了立方结构与六角结构共存的复相结构的CoCu纳米线.由于复相结构的CoCu纳米线中包含较多的相边界,因此它们具有远好于单相结构CoCu纳米线的磁性,其矫顽力和剩磁比均是单相结构纳米线的3倍.  相似文献   
997.
选择湖南浏阳市沙市镇紫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丘岗地上开垦的油茶幼林的一个地貌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GPS仪定位,分上坡、中坡、下坡和坡谷网格状采样,采集不同地形部位的表层土壤,系统地研究新垦油茶基地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随地形部位的变化规律,并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法得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从不同坡向的变化趋势来看,北坡和西坡的速效养分差别不大,均高于东坡;全量养分则北坡高于西坡,最低是东坡,其中东坡表土被破坏最严重,且坡度较大,而北坡最平缓,且表土破坏最轻;从不同地形部位来看,坡谷土壤的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均高于上坡、中坡和下坡;各养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土壤有机质〉氮〉磷〉钾〉pH值。开垦成油茶林基地后,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套种绿肥,以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快速提高油茶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98.
以不同浓度(0~0.04 mol·L-1)的FeSO4和MnCl2溶液淋溶白云石砂柱50次,形成砂粒表面铁锰氧化物胶膜,分析其中铁锰氧化物的淀积以及胶膜对Pb(Ⅱ)、Cd(Ⅱ)的等温吸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当淋溶液的铁浓度为0.04 mol·L-1时,随着淋溶液中锰浓度的增加,砂粒表面胶膜的游离锰和非晶形锰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游离铁和非晶形铁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原子吸收光谱(AAS)和能谱(EDS)分析表明,砂粒表面游离铁和非晶形铁的淀积量均显著高于锰氧化物的。(2)扫描电镜(SEM)图像表明,铁锰在砂粒表面呈球形或板状淀积,分布不规则。(3)砂粒表面铁锰胶膜对Pb(Ⅱ)拟合的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对Cd(Ⅱ)的,最大时为Cd(Ⅱ)的8.43倍。(4)Cd(Ⅱ)的最大吸附量与砂粒表面游离铁和非晶形铁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铁的淀积对重金属Cd(Ⅱ)的吸附起了重要作用;但Pb(Ⅱ)的最大吸附量与游离和非晶形铁锰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9.
以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灰岩的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砾屑的主要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灰岩分为小型砾屑灰岩、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和大型角砾化砾屑灰岩3种类型,对其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小型砾屑灰岩、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和大型角砾化砾屑灰岩这3种类型的形成均与碎屑流有关,所反映的碎屑流能量大小也有所差异;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沉积模式中,碳酸盐台地为砾屑灰岩提供物质来源,上斜坡一般不发生沉积,下斜坡处发育大型角砾化灰岩,盆地边缘处则沉积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深水盆地发育小型砾屑灰岩。  相似文献   
1000.
在酒泉市砂地进行了西瓜不同覆膜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以高垄覆盖透明地膜沟灌栽培较透明地膜半膜平作(CK)提早成熟2 d;折合产量最高,为55 714.5 kg/hm2,较透明地膜半膜平作(CK)增产11.62%;产值最高,为5 850.22元/hm2,较透明地膜半膜平作(CK)增加产值8 586.22元/hm2,可在酒泉市半干旱地区及周边类似气候区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