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林业   355篇
农学   201篇
基础科学   118篇
  55篇
综合类   1452篇
农作物   22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294篇
植物保护   2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棉花拔秆清膜旋耕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秆的收获和地膜的清除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工时消耗多,季节性强的作业工序。大部分棉秆一般采用直接粉碎还田的办法来处理,而地膜又需使用残膜回收机进行清除。新疆昌吉州农牧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研制的4MBQX-1.5型棉花拔秆清膜旋耕机,通过了田间试验考核,适应当地农艺要求,并可用以推广的新产品。该机采用滚刀式起拔器,作为棉花拔秆清膜旋耕机的重要工作部件,工作可靠,不受株距、行距的限制,可连续作业,不留棉秆残根,同时能把地膜栽培时留下的地膜揭出地面,实现一个部件两种作用。带齿滚轮拨禾轮与滚刀起拔器配套工作,起到棉秆起拔后的输送…  相似文献   
62.
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我国水稻秸秆还田机械普遍存在的耕作深度浅、秸秆还田深度不满足农艺要求、旋耕部件缠草严重等问题,运用旋耕理论和数值计算分析方法设计了水稻秸秆深埋整秆还田装置。根据实际情况对土壤颗粒进行假设,运用离散元法建立土壤颗粒力学模型,应用EDEM软件进行整秆还田仿真虚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耕深在20 cm时,土壤表层覆盖率为93.87%。通过土槽台架试验得到:在作业速度为1.25 km/h、刀辊转速为237 r/min时,耕深可达到22 cm,地表以下15~20 cm翻埋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80%,秸秆还田率为91.63%,同时刀辊轴不缠草。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深度达到水整地环节的要求,秸秆还田率较高。通过虚拟仿真和台架试验相互验证,证明新型整秆还田装置一次作业可实现切土、碎土、埋草、压草及覆土的功能,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掌握籽秆兼用工业大麻在云南省大理地区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选用云麻7号为试验材料,进行5个种植密度(1、2、3、4、5万株/hm2)的比较试验,研究其对工业大麻农艺性状、麻籽产量及麻秆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影响云麻7号种子的成熟期,密植的比稀植的大约提早2 d。低密度种植,雌麻的比例较高,而高密度种植,雌雄比例基本达到1∶1。雄麻株高是在5万株/hm2密度下最高,为343.5 cm,而其茎粗和分枝数均是在1万株/hm2密度下最粗或最多,分别为29.9 cm和32.6个。雄麻的单株花叶和麻秆重量也在1万株/hm2密度下最高,分别为0.10、0.43 kg/株。而雄麻花叶产量最高是在4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为863.33 kg/hm2,其次是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846.33 kg/hm2。同样,雄麻麻秆产量最高是在4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为4081.33 kg/hm  相似文献   
64.
黔东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成为目前我国蓝莓主要种植区之一。随着蓝莓品种的不断引进和种植面积扩大,用药不合理及植被、气候因素,致使锈病对蓝莓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造成受害叶片病斑累累,叶片早落,树势衰弱,严重影响蓝莓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5.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感染秆枯病的荸荠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分析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为荸荠秆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明显的荸荠茎秆组织进行分离,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制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于载玻片上培养,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情况。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对荸荠茎秆进行离体接种,检测病菌的侵染过程。[结果]分离获得1株病原分离物(Ceh),经形态学鉴定该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病菌分生孢子接种于载玻片后4 h开始萌发,8 h后大量萌发,12 h后形成大量附着孢,菌丝24 h后形成。病菌接种荸荠茎秆4 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产生芽管;8~12 h芽管伸长,形成附着孢侵入荸荠茎秆表皮组织;24 h至7 d菌丝形成;接种8 d后,病菌在茎秆表面形成分生孢子盘。[结论]引起广西贺州市荸荠种植区荸荠秆枯病病原为荸荠柱盘孢菌(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荸荠秆枯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侵染过程可用于病原菌和寄主互作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67.
西府海棠锈病是危害西府海棠的最重要病害,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影响次年的开花与结果。本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病害严重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8.
菊花入秋后,锈病、灰霉病、黑斑病和烟煤病发生普遍,防治不力可引起大量落叶,影响开花,降低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69.
采用300 g/L苯甲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4%四氟醚唑乳剂、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6%腐·已唑悬浮剂、25%苯醚甲环唑乳油等5种药剂对梨锈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梨锈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且持效期长;尤其前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达80%左右,极显著优于其他参试药剂;所有药剂对梨树安全.  相似文献   
70.
山东省安丘市是果树生产大市,现有梨树2000公顷。年产梨7.5万吨,年总产值5亿元,山楂1000公顷,年产果实2.5万吨,年总产值3亿元。主要分布在辉渠镇、凌河镇和石堆镇。果树已成为当地果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2008年春天突然在全市范围内所有的梨和山楂树普遍感染了锈病,自4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旬,我们用对角线5点式调查发现,感病树达57%,感病树上病叶率在21%~53%。有些树一发芽就开始出现病状,甚至全树出现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