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张斌  周再知  陈羽  梁坤南  余雪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71-11873
[目的]通过对常规培养基营养因子优化,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菇的仿生栽培和深层培养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体发酵培养法,研究葡萄糖、(NH4)2SO4、ZnSO4和VB1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红菇纯培养菌株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并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出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结果表明,适宜红菇菌丝体生长的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0.00-25.00g/L,(NH4)2SO4为2.07~4.83g/L,ZnSO4为4.50~6.50g/L,VB1为0.15—0.20g/L。红菇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马铃薯汁+葡萄糖20.00g/L+(NH4)2SO42.07g/L+ZnSO45.50g/L+VBB10.20g/L+KH2PO43.00g/L。[结论]用该培养基配方进行温室振荡发酵试验时,得到红菇最大菌丝产量为0.64g/L。  相似文献   
102.
正红菇菌丝液体培养及其与子实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菇(RussulavinosaLindbl)液体培养条件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选用1%葡萄糖、0.5%黄豆粉、0.1%KH2PO4,0.05%MgSO4.7H2O配制培养基,在pH6.2的条件下发酵6d,可达到最高菌丝产量2.989g/L。对正红茹子实体、液体培养所得菌丝体化学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菌丝体的粗蛋白、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子实体接近,但水溶性粗多糖的量只有子实体的1/10.  相似文献   
103.
灰肉红菇是广西等地特色野生食用菌,生于锥属植物林地,但其与相似类群子实体下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并不系统,土壤真菌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在广西浦北县同一样地,以灰肉红菇(H)及其相似类群(玫瑰红菇JH,毒红菇FH;白黄乳菇DZ)子实体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优势类群及其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104.
变绿红菇子实体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变绿红菇子实体中提取出4种多糖,检测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分子量,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变绿红菇子实体的4种多糖为杂多塘,含有的单糖组分分别为木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以及果糖,其中葡萄糖为主要单糖组分。这4种多糖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3.1×107,6.5×105,5.1×105,8.0×105Da;多糖RVP2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此发现为变绿红菇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5.
邵文 《甘蔗(福建)》2008,4(1):40-43
建瓯下坑红菇自然保护区内的红菇,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归为正红菇、大红菇红菇3类,主要与栲树、米槠、拉氏栲和南岭栲等树木形成菌根,每年有2次盛产期,采收期约20d。土壤富含腐殖质,疏松通气,保水性好且含水量在40%以上,空气湿度达80%-100%,气温为25-27℃是野外红菇子实体发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6.
刘虹  王华  李素玲  许晶  杨杰 《中国食用菌》2019,(5):13-14,17
采用ITS分子片段分析方法,确认了山西吕梁山南部五鹿山出产的红色蘑菇为血红菇(Russula sanguinaria)。血红菇为山西新记录种,于夏秋季节在油松林内大量发生,为现阶段当地油松林的优势外生菌根菌物种。中国文献记载可食用。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云南7种红菇科(Russulaceae)野生食用菌营养价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17项营养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营养成分丰富,风味氨基酸含量高,17项营养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系统聚类分析将7种红菇科野生食用菌分为3类,第1类:玫瑰红菇(Russula rosea);第2类: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青头菌(Russula virescens);第3类: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静生乳菇(Lactarius quietus)、稀褶多汁乳菇(Lactarius hygroporoides)。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建立了综合得分函数模型:Z=0.469Z1+0.252Z2+0.122Z3+0.070Z4,揭示了不同种类红菇营养价值的差异,得到了综合评分较高的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揭示弗栎引种到我国后在新的立地和气候条件下形成菌根的类型、不同采样时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变化规律。【方法】2017年12月—2018年8月开展4次跟踪取样调查,采用菌根形态学描述、扩增子焦磷酸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浙江上虞滩涂盐碱地弗栎母树林的外生菌根类型、群落结构组成及动态变化、优势外生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弗栎主要形成黑色、白色和黄色及其中间色(乳白色和深红色) 5种颜色的外生菌根类型,根据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注释和相对丰度,前3种分别对应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且均表现出较丰富的种间遗传多样性。基于加权的聚类分析表明乳白色和深红色菌根的群落组成分别与黄色菌根和黑色菌根最为相似,推测是同一菌根类型的不同发育阶段。此外还检测到少量鹅膏菌、粘滑菇、豆马勃、乳菇和蜡壳耳菌等类群。在不同采样时期,群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棉革功在初始阶段丰度较高,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在所有时期丰度仍最高;相反红菇在初始阶段比例极低,随后呈较快增长,但丰度仍未超过硬皮马勃;棉革功在第2个时期的丰度跃升,其余时期较稳定。该动态变化特征与硬皮马勃和红菇子实体发生时间基本吻合。非度量多维度等分析表明,4个时期群落结构组成存在较明显差异(stress=0. 157);第2个时期的α-多样性指数最高并且与后2个时期的菌根样品存在显著差异;β-多样性热图表明第1个时期与第4个时期的相异系数最大。【结论】弗栎外生菌根真菌主要由棉革菌、硬皮马勃和红菇3大类群组成。不同时期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显著变化可能与土壤水分和气温变化有关。研究结果为今后挖掘优质菌根真菌资源应用于弗栎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9.
以灰肉红菇为研究对象,通过包山养菌、林地调整、童菇保护、孢子悬液制备、播种、标准化采集等措施,对其进行原生境保育和促繁研究,从而提高灰肉红菇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