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5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解译1986、1996和2001年遥感图像,获得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覆被数据。将该地区土地覆被分为9种类型:水域、芦苇、林地、耕地、柽柳、柽柳芦苇、翅碱蓬獐茅、滩涂、建设用地,并将3 km宽的海岸带分为6个缓冲带,每个带宽0.5 km。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岸线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在空间上,1986年和2001年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大而升高,两者呈直线关系;但在1996年,两者之间未呈现直线关系。在时间上,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增加;除了优势度外,所研究的其他景观格局指标与距海岸线的距离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32.
本项目研究目的是测量上海市城区道路植被带对径流延迟效果和对污染的净化效率,为城区道路路边绿化提供依据。对裸地、野生杂草狗尾草、人工草坪高羊茅、高羊茅/狗尾草植被过滤带测定表明,随着植物覆盖率增加,在夏季径流的优势流速(Up)从0.750m/min降低到0.411m/min,对径流出流时间(Tc)延滞约0.90~11.63 min,对径流终止时间(Ts)延滞约3.61~13.60min;对TSS的平均净化率从16.02%上升到90.53%,对Zn的平均净化率从9.70%上升到93.98%;冬季植物枯落时期,延滞效应、TSS和Zn净化率均有所下降。提高径流进水的污染物浓度条件(TSS=542mg/L,Zn=0.541mg/L),有植被覆盖的过滤带的TSS净化率略有提高,而Zn的净化率都没有明显改善,裸地的TSS和Zn净化率均没有提高。进水的污染物浓度为TSS=827mg/L,Zn=0.803mg/L时,植被覆盖对TSS的净化率没有进一步提高,而Zn的净化率则增加,裸地仍没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3.
实验选取黑柳、绢毛柳、北美山茱萸和弗吉尼亚鼠刺4种较适宜的美国本土树种作为护岸生物桩,栽植前采取清水浸泡48 h和不浸泡2种处理方式,通过测量4种植物生物量之间的差异,观察浸泡处理对枝条存活率和生物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季节采集枝条作为生物桩,研究不同采收季节对生物桩存活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山西农业科学》2015,(12):1641-1643
以披碱草、高羊茅、紫穗槐、柽柳为试验材料,研究这4种植物不同配比方式构造的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全氮、全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缓冲带前段栽植草本,中段栽植灌木,末段栽植小乔木,并在小乔木林下栽植草本的缓冲带类型(缓冲带3型)对径流中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佳,建议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相似文献   
36.
草灌乔结合的河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披碱草、高羊茅、紫穗槐、柽柳4种植物不同配置方式缓冲带对径流水中总氮、总磷和固体颗粒悬浮物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块样地(A、B、C)在前12m对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显著,对固体颗粒悬浮物的平均去除率达73.03%,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20.51%,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32.92%。12m之后3块样地径流水中污染物浓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6m后样地A与样地B的径流水污染物浓度继续小幅上升,样地C中径流污染物浓度开始下降。3块样地沿程截流污染物效果为:样地C>样地A>样地B。  相似文献   
37.
宋伟  石聪  胡森 《河南农业》2021,(10):27-28
豇豆属豆科豇豆属1年生草本植物,以嫩荚供食用,营养丰富,可炒食、凉拌、盐渍、加工泡菜和晒制豆角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一、栽培基地环境生产基地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土壤pH为5.0~7.2。日照充足,集中连片,交通方便。豇豆不宜连作,第1年种植应选择连续3年未种植过豆类作物地块。基地周边没有污染企业,与相邻农作物之间设有缓冲带或物理屏障。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2013的规定。  相似文献   
38.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测不同缓冲带对地表径流及其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3°、8°横垄耕地缓冲带对径流的拦截效率较高,减流率分别达到了62.4%、52.0%和60.6%,径流量随雨强增大先升高后下降。与8°坡耕地缓冲带相比,降坡(3°)处理竖垄、横垄缓冲带泥沙流失量分别降低53.3%、50.9%。降雨产流的养分流失以氮素和有机质为主,林地缓冲带对径流NH4+-N的拦截率平均高达95.2%,此外降坡和横垄耕作措施也能有效减少径流冲刷的氮素流失。不同处理缓冲带对径流TP均有较好的拦蓄效果。3°、8°横垄耕地缓冲带CODMn流失量较低,拦截率达到53.0%、58.6%。林地缓冲带中高覆盖度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减缓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径流和养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山地的乡村地区实施横坡垄作是拦蓄径流、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9.
以广东省杨溪河灌草、竹林植被岸坡两种类型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对河岸带2 m、4 m和6 m宽度情况下的TP、TN和COD等面源污染物质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河岸缓冲带及宽度对污染物的截污能力有所不同,总体来看灌草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为55%~87%,其次为竹林缓冲带为56%~80%。从缓冲带去除TN、TP和COD的角度出发,同时考虑土地占用问题,宽度为6 m的两种类型缓冲带是较佳的河岸缓冲带设置宽度。研究结果可为缓冲带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0.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辽河河岸缓冲带不同植被类型、与河岸不同距离、不同深度土壤的氮、磷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探讨距离河岸100 m范围内植被缓冲带土壤pH及氮、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深度,随土层加深影响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20~4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土壤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最高。在紧邻河岸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在距河岸25 m处,针阔混交林与农田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高;在距河岸50 m处与100 m处,农田土壤全磷含量最高。不同植被下土壤均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在0~20 cm土层深度,阔叶林最高;在20~60 cm土层深度,农田与阔叶林最高。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pH与氮、磷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共分成7类,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