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9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林业   223篇
农学   268篇
基础科学   66篇
  195篇
综合类   1556篇
农作物   260篇
水产渔业   466篇
畜牧兽医   1824篇
园艺   69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61.
不同脂肪源对红罗非鱼稚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工业》2017,(4):29-35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红罗非鱼稚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的猪油(1组)、豆油(2组)、豆油-鱼油混合物(3组)及鱼油(4组),配制成软颗粒饲料,饲喂红罗非鱼稚鱼60 d,不设对照组。结果表明:12组、3组红罗非鱼稚鱼的末均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1组(P0.05),1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2组鱼体的生长性能最好;2各组红罗非鱼稚鱼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分别与相应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1组鱼体与饲料之间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最大;3红罗非鱼稚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和饲料脂肪酸组成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鱼体肌肉中的大类脂肪酸(如SFA、MUFA等)的相对含量高于相应饲料,而C182n6、C183n3及EPA的相对含量均比饲料中的低很多,肌肉DHA的含量比饲料高很多;42、3组鱼体肌肉中富含C182n6和C183n3,尤其是C182n6相对含量高达14.49%~21.75%,显著高于1、4组(P0.05),3、4组红罗非鱼稚鱼肌肉中则富含EPA及DHA,生长性能较好的2、3组鱼其n-3/n-6为0.19~0.74。试验表明,豆油组红罗非鱼稚鱼生长性能最好,3、4组红罗非鱼稚鱼肌肉中富含HUFA。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利用MALDI-TOF-MS技术对67只雪山鸡A-FABP基因编码区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扫描,进一步验证SNPs是否存在,并且与脂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在外显子1中存在同义突变:即T/C突变,得到3种基因型,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39和0.761,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TT型个体的腿肌中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T和CC型个体(P0.05)。初步认为A-FABP基因应是肌肉脂肪酸性状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63.
张婷  向刚  龙胜兴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4):125-132
通过调查珠江广州虎门段鱼种分布,并利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探究珠江广州虎门段鱼类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结果表明,奇氏罗非鱼(Tilapia zillii)、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赤眼鳟(Squliobarbus curri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七丝鲚(Coilia grayi)和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珠江广州虎门段水体中常见的鱼种,鱼体中主要脂肪酸由饱和脂肪酸C14∶0、C15∶0、C16∶0、C17∶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C16∶1ω7、C18∶1ω9、C20∶1ω11,多不饱和脂肪酸C18∶2ω6、C16∶3ω3、C20∶2ω6、C20∶4ω6、C20∶5ω3和C22∶6ω3组成,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 001.49~97 634.47μg/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 161.09~170 924.8μg/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59.99~98 269.52μg/g。脂肪酸生物标记表明,胡子鲶(Clarias fuscus)、海南红鲌(Erythroculter pseudobrevicauda)、革胡子鲶(Clarias lazera)、斑鳢(Channa maculate)、月鳢(Channa asiatica)、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花鲈、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赤眼鳟、鲫、鳙(Aristichthys nobilis)、七丝鲚、鲻(Mugil cephalus)、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鲢、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奇氏罗非鱼等鱼类主要摄食附着生物、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及浮游植物,且肉食性特性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64.
《饲料工业》2019,(24):18-2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与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比例日粮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取6只体重为(54.58±2.8)kg、体况相近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哈萨克绵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有重复的3×3拉丁方试验设计,分别饲喂SC/NSC为2.32、1.60和1.14的3种日粮,试验共3期,每期17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3 d,正试期内于饲喂前记为0 h,饲喂后0.5、1、2、4、8、12 h共计7个时间点采集瘤胃液样品。结果表明,饲喂不同SC/NSC日粮条件下:①瘤胃液pH值试验Ⅲ组除饲喂前0 h以外,其它时间点均极显著低于试验Ⅰ、Ⅱ组(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②3个试验组绵羊瘤胃液氨态氮浓度随采食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采食后2 h瘤胃液氨态氮浓度达到最高;试验Ⅲ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P<0.01),在饲喂后0.5、1、2、4、8 h,试验Ⅱ组的瘤胃液氨态氮(NH_3-N)浓度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③在饲喂后4 h,乙酸浓度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饲喂后8、12 h,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后0.5、1、2 h,丙酸浓度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极显著升高(P<0.01),在饲喂后2 h,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瘤胃液中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平均浓度随日粮SC/NSC比例的降低呈升高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日粮SC/NSC比例的降低,绵羊瘤胃液pH值、乙酸浓度呈降低的趋势,NH_3-N、丙酸浓度呈升高趋势,瘤胃发酵类型由乙酸型发酵为主向丙酸型发酵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旨在研究固态发酵醋糟饲料(SFVD)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指标及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影响。选择体况相近[(59.04±0.33)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育肥猪60头,随机分为2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土霉素钙,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的SFVD。预试期6 d,正试期35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SFVD对育肥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具有一定的促进趋势(P=0.056);显著降低了育肥猪饲粮中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有机物(OM)和总能(GE)的表观消化率(P<0.05),对粗脂肪(EE)表观消化率有一定的促进趋势(P=0.052);显著提高了育肥猪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和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也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P=0.055和P=0.077);显著提高了育肥猪粪便中丙酸含量(P<0.05),粪便中甲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也呈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P=0.071和P=0.054)。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SFVD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及免疫性能的提高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6.
《中国兽医学报》2014,(1):92-96
在建立犊牛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s),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测定NEFAs对肝细胞中炎性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mRNA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EFAs作用肝细胞9h后,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NEFAs(1.8mmol/L)组肝细胞中TNFα、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IL-6的mRNA表达水平在2.4mmol/L时极显著增加(P<0.01),低浓度NEFAs(0.6、1.2mmol/L)组肝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TNFα、IL-1β的活性在NEFAs浓度达到1.8、2.4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IL-6的活性在在NEFAs浓度达到1.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2.4mmol/L也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高浓度NEFAs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或加剧奶牛肝细胞炎性反应,可能是导致产后奶牛肝功能炎性损伤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7.
习瓒娜  高健  王梦芝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0):2916-2926
为研究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并得出最优脂肪酸组合及添加水平,试验选取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α-亚麻酸4种脂肪酸因子,设置0.5%、1.0%、1.5%等3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中Ⅰ~Ⅸ组为试验组、Ⅹ组为对照组,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以3头瘤胃瘘管山羊为瘤胃液供体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各组培养液VFA 24 h内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各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在6 h时Ⅶ组TVFA浓度最高。乙酸/丙酸比值总体呈下降趋势,6 h前下降较快,6 h后趋于平缓。丁酸摩尔百分比在7.97%~15.41%间变动。主成分与最优组合分析表明,TVFA浓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亚油酸、油酸、硬脂酸、α-亚麻酸;以添加1.5%硬脂酸、0.5%油酸、1.5%亚油酸、0.5%α-亚麻酸时组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68.
对西双版纳天然林内小叶红光树、假广子和红光树的成熟种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共同含有的11种脂肪酸总含量为96.51%~99.27%,其中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和十八碳烯酸的总含量为90.85%~95.24%。3个种11种脂肪酸含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9.
试验旨在评估脱脂黑水虻虫粉对青蟹营养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规格整齐、平均初重为5.2 g的青蟹幼苗480只,随机分到12个水泥池中(2 m×1.2 m×1.5 m),共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青蟹幼苗。C组(对照组)青蟹饲喂基础饵料,H25组、H50组、H75组分别使用脱脂黑水虻虫粉等蛋白替代基础饵料中25%、50%、75%鱼粉,4种饵料等氮等能。试验期4周。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H25组和H50组蟹体的体长、体宽和体重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青蟹的体高显著升高(P<0.05),H25组和H75组蟹体肥满度显著升高(P<0.05)。与C组相比,H75组的蟹体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PUFA(n-3)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脱脂黑水虻虫粉替代饵料中25%~50%的鱼粉时,青蟹生长效果最佳,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0.
李铸  如学  吴锦波  李刚 《畜禽业》2023,(8):12-14
目的 调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标准化养殖出栏牦牛肉质指标含量特征及安全性。方法 试验在牦牛产区随机抽检了1份牦牛肌肉样本相关指标,并进行了分析。结果 样品EAA/TAA值为46.63%,EAA/NEAA值为87.37%;酸油酸含量为36.80%,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46.14%;样品中As、Pb、Cd、Cr含量低于限定值,未检出重金属Hg和各类药物残留。结论 抽查的牦牛肉营养价值高且未受有害物质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