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体系保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芜菁甘蓝单作、马铃薯单作为对照,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的水分含量动态变化和芜菁甘蓝-马铃薯的相对产量及产值。结果表明:1)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含水量主要在30%~40%,高于单作,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2)整个生长季,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种种植模式从0~15 cm 土层至60~75 cm 土层水分有6%~9%递增;3)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的芜菁甘蓝产量相比单作提高38.4%,其土地当量比(LER)为2.34(>1),具有间作产量优势。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产值为130669.69元/hm2,高于单作,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结论:芜菁甘蓝与马铃薯间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保持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蒋功成 《蔬菜》2020,(2):24-28
对淮安市的一种腌菜特产--大头菜的种质资源来源进行全方面考订,其中常见的"本大头菜"、历史与传说中的"大头菜"、"洋大头菜"的种源分别为淮安大五缨大头菜和清江小五缨大头菜、芜菁、芜菁甘蓝,其中淮安大五缨大头菜和清江小五缨大头菜是在明代或明代以后从根芥中分化出来的;在明代中叶之后,根芥逐渐取代了蔓菁作为腌制大头菜的主要来源;腌制大头菜的鲜菜来源使用最多的可能是芜菁甘蓝,即俗称的"洋大头菜",而芜菁甘蓝何时传入淮安目前还不清楚,但其种植比浙江、苏南一些地区都要早。并对大头菜的加工及发展历史进行介绍,这对大头菜新品种的培育及其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时间对威宁芜菁甘蓝生物学特性和种子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芜菁甘蓝块根和茎叶最佳收获期为3月下旬,可获得最高的块根产量49 608.5 kg/hm2、茎叶产量33 211.0 kg/hm2和总产量82 819.5 kg/hm2;芜菁甘蓝种子最佳收种期为完熟期,此时收种能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种子千粒重达2.2 g,而且种子品质好,发芽率高;芜菁甘蓝种子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实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饲用新品种威宁芜菁甘蓝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威宁芜菁甘蓝地方品种为原始材料,采用混合选择法,育成国审品种"威宁芜菁甘蓝"。经多点比较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威宁芜菁甘蓝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耐涝、抗冻、抗倒伏、高产、优质,可在不同气候条件地区推广应用;块根产量威宁点最高,为105 358.33 kg/hm2,独山点最低,只有94 319.4 kg/hm2;块根成熟期粗蛋白含量为14.99%,种子成熟期块根粗蛋白含量有所下降,为11.52%;在生产实践中,播种季节随海拔高度而定,海拔1 800 m以上地区种植一般实行春播,1 000 m左右的地区种植一般实行秋播,田间管理要注意对蚜虫及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春播区可与马铃薯、玉米套作,也可单种,秋播区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般单种,也可与小麦、油菜套种,或在果树行间种植,不与粮食作物争地,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是一种群众乐于推广种植利用的优良地方饲用作物品种,可加快在长江中上游海拔800~3 000 m及类似生态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规范威宁芜菁甘蓝牧草生产技术,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针对贵州省威宁芜菁甘蓝牧草生产的现实,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威宁芜菁甘蓝牧草生产的环境条件、栽培和利用技术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对贵州乃至长江中上游海拔800~3 000m及类似地区威宁芜菁甘蓝牧草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本技术规程于2013年4月15日通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审定,2013年5月20日发布,2013年6月20日实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规范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生产技术,提高威宁芜菁甘蓝种子质量,针对贵州省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依据国家、行业标准,对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生产的环境条件、栽培技术、收种、清选、检验和贮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该生产技术规程对贵州乃至长江中上游海拔800~3000m及类似地区威宁芜菁甘蓝种子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本技术规程于2013年4月15日通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专家审定,2013年5月20日发布,2013年6月20日实施.  相似文献   
18.
芜菁甘蓝俗称大头菜,是遵义县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但多年来,一直粗放管理、净作栽培,产量和效益不高。为进一步提高芜菁甘蓝产量和效益,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从2002年开始示范推广“杂交油菜套种芜菁甘蓝栽培技术”。2003年鸭溪镇杂交油菜套种芜菁甘蓝栽培面积达133.33hm^2,平均单产达到1384.9kg/667m^2,产值415元/667m^2,油菜平均单  相似文献   
19.
张德纯 《中国蔬菜》2012,1(19):40-40
芜菁甘蓝,学名Brassica napobrassia Mill.,别名洋蔓菁、洋疙瘩、洋大头菜等。芜菁甘蓝是芜菁和甘蓝杂交形成的后代,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瑞典等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已有栽培。经过不断的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肥大根部的栽培种。在欧洲,直至17 世纪才把芜菁甘蓝当作一种独特的蔬菜食用,18 世纪传入法国,有黄肉和白肉两种,其后传入英国和美国。19 世纪和20 世纪之交传到中国和日本,据清末农工商部有关农事试验场的档案资料: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清朝驻德国外交大臣孙宝琦经由德国引入芜菁甘蓝,当时因其根部尾端长在土中而呈白色,其上端长出地皮而呈紫红色,故称其为“白头小芜菁”。20 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又由前苏联引入,故将芜菁甘蓝采用俄文名称的音译,称其为“卜留克”。芜菁甘蓝的另一俗称“土苤蓝”则是以球茎甘蓝的别称“苤蓝”为参照物而命名的,以苤蓝比喻其形,加以“土”而表明食用其地下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花溪芜菁甘蓝牧草生产技术规程》(DB52/T 1200—2017)的编制背景及过程、编制目的和适用范围,解释了花溪芜菁甘蓝品种相关术语,结合试验制定了本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贮藏技术等。该规程完备了花溪芜菁甘蓝种植技术,为推动山区花溪芜菁甘蓝生产、优化种植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