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3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763篇
林业   2750篇
农学   2620篇
基础科学   923篇
  858篇
综合类   14531篇
农作物   1530篇
水产渔业   169篇
畜牧兽医   1607篇
园艺   4073篇
植物保护   344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42篇
  2022年   450篇
  2021年   464篇
  2020年   449篇
  2019年   571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558篇
  2016年   650篇
  2015年   827篇
  2014年   1316篇
  2013年   1285篇
  2012年   1802篇
  2011年   1784篇
  2010年   1796篇
  2009年   1850篇
  2008年   2045篇
  2007年   1766篇
  2006年   1713篇
  2005年   1653篇
  2004年   1166篇
  2003年   953篇
  2002年   752篇
  2001年   625篇
  2000年   512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06篇
  1996年   411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387篇
  1993年   251篇
  1992年   242篇
  1991年   264篇
  1990年   230篇
  1989年   270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31篇
  1956年   9篇
  1953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土下作物自动对行挖掘收获试验台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土下作物机械化收获质量和效率,解决土下作物收获机械田间试验成本高、效率低、数据采集不便且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土下作物机械收获自动对行挖掘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由传动装置、速度调节装置、偏离行中心距调节装置、块根固定及株距调节装置、偏离探测装置、液压纠偏执行机构和挖掘模拟装置以及测控系统和液压系统组成。在分析试验台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及参数确定,设计了集成角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的机电液一体化测控系统。以甜菜收获为研究对象,以株距、偏离行中心距离和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以漏挖率为指标进行试验台准确性田间对比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前进速度、偏离行中心距离、株距等参数组合下,试验台试验漏挖率为2.33%~2.72%,田间试验漏挖率为2.38%~2.92%。与田间试验相比,漏挖率绝对偏差率范围为2.10%~6.85%,平均偏差率为3.67%,且漏挖率越大,偏差率越大,试验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甜菜、萝卜、土豆等土下作物的自动对行挖掘收获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在再生稻系统下,探讨秸秆还田对再生稻田土壤有机质组分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  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CK)、水稻秸秆半量还田(SH)、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W)和水稻秸秆全量还田配施腐熟剂(SWF)共4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  【结果】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与CK处理相比,在头季和再生季水稻收获期,秸秆还田处理(SH、SW、SWF)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19.62%~22.63%、20.99%~41.48%;土壤中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8.47%~20.62%、24.71%~30.90%;三个施秸秆的处理间土壤总有机碳、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秸秆还田可以改变水溶性有机质结构,使其结构趋于简单。秸秆还田下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头季水稻收获期,SWF处理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处理。在再生季水稻收获期,与头季稻收获期相比,CK处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秸秆还田下各处理速效养分含量均呈增高趋势。  【结论】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再生稻田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腐殖酸组分的含量,促进水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变化,从而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993.
为探明滴灌灌水下限对夹砂层土壤水盐分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河套灌区开展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供试土壤60~100 cm深度为砂土层,供试作物为玉米。基于土壤基质势,设置5个滴灌灌水下限:–10 kPa(S1),–20 kPa(S2),–30 kPa(S3),–40 kPa(S4)和–50 kPa(S5)。结果表明夹砂层显著影响土壤水盐运移。0~60 cm根层含水量较低,而砂层较高;土壤盐分受水分影响,更多聚集在砂层。灌水下限显著影响土壤水盐分布和各层储量,下限越高,根层土壤含水量越高、含盐量越低,而砂层及以下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1、S2和S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高于S4和S5(P <0.05),且前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S3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针对河套灌区夹砂层农田,建议膜下滴灌灌水下限为–30 kPa。  相似文献   
994.
再生丝素材料的降解性是决定其应用价值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再生丝素材料降解性的因素涉及再生丝素材料加工的各个阶段,其中蚕丝脱胶是再生丝素材料制备的最初阶段。采用酸法脱胶和碱法脱胶对蚕丝进行脱胶后制备再生丝素膜,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等对再生丝素膜的结构、物理性能和降解性能进行表征,从而探讨蚕丝脱胶对再生丝素材料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于碱法脱胶,酸法脱胶对再生丝素蛋白分子质量的破坏较小,所制备的再生丝素膜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而且降解速率更慢。这为通过采用不同脱胶方法调控再生丝素材料的降解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薰衣草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薰衣草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激素种类与水平等因素对其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与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并筛选了薰衣草试管苗过渡移栽的适宜基质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定芽启动培养以MS+BA1.0~2.0mg/L+蔗糖30g/L+琼脂6.5g/L为宜;继代增殖以MS+BA1.0~2.0mg/L+IBA0.25mg/L+GA1.0mg/L+蔗糖30g/L+琼脂6.5g/L为宜;不定根分化以White+IBA0.4mg/L+蔗糖20g/L+琼脂6.5g/L或White+NAA0.8mg/L+蔗糖20g/L+琼脂6.5 g/L为宜。  相似文献   
996.
韭菜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韭菜花托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通过对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组合的对比试验,筛选出MS+6-BA1.0mg/L+NAA0.1mg/L为最佳诱导培养基,MS+6-BA0.5mg/L+IAA1.0mg/L+KT0.2mg/L为最佳增殖培养基,使用MS+IAA0.50mg/L可取得很好的生根效果,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997.
观赏蕨类植物组培快繁及其移栽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蕨类新萌发的侧芽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进行诱导分化、增殖、生根试验。结果表明:MS+BA 1.0mg/L+NAA 0.3mg/L增殖效果好;以1/2MS+IBA 0.4mg/L培养基的生根效果最好。在炼苗移栽试验中,以穴盘为容器、蛭石为基质,移栽成活率高达94.5%;以草炭∶珍珠岩=1∶1为基质,移栽后期植株长势好。  相似文献   
998.
植物组织培养育苗微生态环境控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传统植物组织培养设施与环境的诸多问题和缺陷,综述了国内外组培微环境单因子和多因子控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组培育苗微生态环境控制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9.
分别转CP4 EPSPS和aroA基因拟南芥对草甘膦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草和农作物竞争水分、养料以及光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化学方法来控制杂草已成为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00.
甜玉米成熟胚的组织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45种甜玉米为材料,对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植株再生、再生苗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45种基因型玉米成熟胚经诱导多可产生愈伤组织,但各种基因型之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较大,变异范围为0~100%。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的增殖力也有显著差异。将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选系B12-2-2和A50可再生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