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7篇
农学   24篇
  5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推动黄山毛峰茶产地规划和品质提升,运用理化检测和感官审评等方法分析了富堨镇、唐里乡、洽舍乡和富溪乡等地的‘黄山大叶种’以及自‘黄山大叶种’中选育的‘漕溪一号’、‘漕溪二号’、‘漕溪三号’和‘漕溪四号’等新品系的黄山毛峰茶适制性。结果显示:4个产地中,黄山毛峰茶适制性最高的品种是富堨镇‘黄山大叶种’;新品系中,黄山毛峰茶适制性较高的依次为‘漕溪三号’、‘漕溪四号’;富堨镇‘黄山大叶种’的综合品质优于‘漕溪三号’和‘漕溪四号’。此外,相关性分析得出,咖啡碱、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与相应的审评得分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而游离氨基酸和水溶性糖含量与滋味得分分别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2.
香气是评价乌龙茶感官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通常表现为花果香气味。总结分析了倍半萜的反式-橙花叔醇及α-法呢烯、单萜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萜类化合物是乌龙茶中检测到的主要香气组分,香味阈值低,同时对乌龙茶萜类物质合成的部位、影响因素、代谢途径、前体物质以及对影响乌龙茶挥发性萜类物质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及关键调控基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侧重于非生物胁迫作用下乌龙茶加工过程萜类物质的代谢通路以及关键基因功能鉴定等进行了展望,以期更加系统和深入地揭示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3.
海南尖峰岭野生油楠不同单株树脂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油楠不同单株树脂油的化学组分及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拓展油楠脂利用途径和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方法]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7份海南尖峰岭野生油楠不同单株泌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油楠脂含有19种已知化合物和2类初步判定的化合物,不同样品所检测出的化合物总含量均为94%以上,主要包括倍半萜类19种,其含量70%以上,二萜类2种,其含量14%以上;α-可巴烯、β-石竹烯和δ-杜松烯三者含量占倍半萜类的2/3以上,占整个化合物的一半以上,是油楠脂的特征组分,也是倍半萜类的最主要成分,其含量在不同单株间比较稳定;二萜类是树脂油重要化学组分之一,不同单株的二萜类含量变化为14.52%~25.10%;与海南吊罗山相比,尖峰岭油楠脂挥发组分更多,且最高含量的化合物也与前者不同.[结论]尖峰岭野生油楠脂的挥发组分为19种,其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α-可巴烯;吊罗山油楠脂的挥发组分为11种,其含量最高的组分为α-依兰烯;同一产地油楠脂化学组分和含量在不同单株间变化偏小,而在不同收集方式间差异较大;不同分布区可能对油楠脂挥发组分及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茄叶斑鸠菊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种类,并鉴定其结构。[方法]利用硅胶色谱、大孔树脂层析、Sephadex LH-20和ODS反相层析等方法,对茄叶斑鸠菊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了6种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Incaspitolide D、Ineupatolide、Incaspitolide A、8β-angelyloxy-3β,4β,14-trihydroxy-5αH,6βH,7αH-guai-1(10),11(13)-diene-6,12-olide、caryolane-1,9β-diol、8β-angelyloxy-4α-hydroxy-14-oxo-5αH,6βH,7αH-guai-2,10(14),11(13)-triene-6,12-olide。[结论]6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茄叶斑鸠菊中分离得到,为茄叶斑鸠菊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虫生真菌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虫生真菌Isaria cateniannulata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β-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5α,8β-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methyl-5,6-dihydro-2H-pyran-2-one、(R)-甲羟戊酸内酯、对羟基苯甲醛、β-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除化合物4外,其余化合物均是从该种中首次分离得到。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7、8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结论]该研究为新的抗肿瘤药物开发方面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07.
五加属植物隶属五加科,其广泛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在植物进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其产生了大量结构新颖的二次代谢产物,并呈现出一定的化学多样性。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已经从五加属植物发现并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酚酸类等多种结构类型。本文对近十年来五加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五加属植物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8.
苏建伟  高峰  刘玲  戈峰 《植物保护》2007,33(1):29-33
采用顶空吸附法和气质联用对棉铃虫轻度危害的苗期转基因棉花33B释放的挥发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挥发物的主要成分是绿叶气体、萜类及其衍生物,包括己醛,α-蒎烯、莰烯、β-蒎烯、柠檬烯、β-水芹烯、香芹醇、壬醛、顺3己烯醇乙酸酯、十四碳烯、β-石竹烯和柏木酮等;棉花的茎、叶及地上部分的释放速率分别为27.2、391.4、223.5 ng/g.h,棉株挥发物的总释放量主要由叶片所释放;棉花受棉铃虫幼虫轻度危害后,地上部分挥发物的释放速率明显增加,危害后1 h和12 h时的释放速率分别为622.54、69.6 ng/g.h,与对照棉花有明显差异;24h后其释放速率基本恢复;在受害棉花的挥发物组分中,主要是绿叶气体和萜类成分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9.
马尾松抗松毛虫植株针叶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0.
萜类化合物(Terpenoiods)是番茄中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受虫害诱导而产生最多的一类挥发物;萜类合成酶基因(terpene synthase, TPS)是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以‘Micro Tom’番茄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番茄SlTPS7和SlTPS16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施氮量为0.38、1.534、7.67、15.34和23.01 mmol/L不同浓度氮素营养液中番茄SlTPS7和SlTPS16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lTPS7和SlTPS1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779和1 218 bp,编码592和405个氨基酸;均为酸性不稳定亲水蛋白,其结构以α-螺旋(Alpha helix)及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为主,亚细胞预测显示SlTPS7和SlTPS16可能在细胞膜和叶绿体上表达;在不同浓度氮素处理下,SlTPS7和SlTPS16基因表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适量的减氮处理能够促进番茄叶片SlTPS7、SlTPS16的表达,结果可为氮素对番茄挥发性萜类合成酶基因的调控研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