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林业   18篇
农学   83篇
基础科学   31篇
  64篇
综合类   1743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4007篇
畜牧兽医   55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07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58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89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71.
为加大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复合酶解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提取虾青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虾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研究了虾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酶底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影响虾青素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底比1.6%(Alcalase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比例为3∶2)、酶解时间2.1h、酶解温度51℃、水料比(m L∶g)4∶1、无水乙醇料液比(g∶m L)1∶4、振荡时间1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虾青素提取率为90.42%±0.39%,与模型理论值接近。研究表明,采用双酶复合酶解法能显著提高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提取效率,可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72.
【目的】对引起日本沼虾“红体病”的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V. mimicus)Y4菌株进行全基因组特性分析,为了解该病发病机理和控制此类疾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对Y4菌株和其他6株不同来源的拟态弧菌分离株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结果】7株拟态弧菌菌株的耐药基因和tRNA数量无明显区别。Y4菌株无论是基因组大小、编码基因数量、重复序列,还是插入序列,与其他拟态弧菌菌株相比都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IS3家族的插入序列明显多于其他拟态弧菌菌株。Y4菌株含有11个特有的毒力基因,且与多种毒力因子相关。Y4菌株基因组上还存在CRISPR序列,表明Y4菌株已获得了抵抗外来病毒基因的免疫功能。【结论】从比较基因组学的角度探究了不同来源拟态弧菌菌株的差异性,为后续拟态弧菌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73.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974.
为了解安徽省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缺失区ORF23/24和ORF14/15的遗传差异及其与世界各地WSSV的遗传进化关系,2016年4月—8月,在安徽省6个市采集了9个养殖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WSSV套式PCR检测,扩增病毒缺失区ORF23/24和ORF14/15,将获得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9个样本均在第1轮PCR扩增中获得阳性结果,其ORF23/24区与中国台湾株(TW)比对,缺失5 892 bp或9 310 bp,其ORF14/15区与WSSV祖先株(TH-96-Ⅱ)比对,缺失5138 bp或5948 bp。其中8个样本中WSSV与2008至2010年在江苏的克氏原螯虾中检测到的一些毒株的ORF23/24和ORF14/15区缺失情况相同,且这些病毒ORF14/15区均缺失5 138 bp,与TW株缺失情况相同。  相似文献   
975.
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相似文献   
976.
运用T检验和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体重、头胸甲长、宽和腹节总长是引起雌雄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显示,江苏高邮和江苏洪泽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重庆忠县、江西湖口、湖北荆州和湖北洪湖群体与江苏高邮、江苏洪泽、上海崇明和四川宜宾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03%,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是克氏原螯虾的腹节因子,贡献率最大;10个不同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节上。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64.7%,雄性综合判别率为65.6%,判别率较低。变异系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使它们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977.
为探讨红螯螯虾幼虾的饲料豆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替代量,配制5种不同替代水平(0、40%、60%、80%和100%)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重(0.53±0.06)g的红螯螯虾幼虾8周,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及抗氧化活力。结果显示,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40%~80%时,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变化;替代量为100%时,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下降,螯虾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肌肉的脂肪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替代量的增加,螯虾肝胰腺胰蛋白酶活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替代量为100%时,胰蛋白酶活力显著下降;豆粕替代鱼粉对螯虾肝胰腺脂肪酶、淀粉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替代量为100%时,螯虾肝胰腺总抗氧化活力(T-AOC)显著下降。结果表明,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40%~80%时,对螯虾的生长性能、肌肉组成、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替代量为100%时,显著抑制螯虾的生长、胰蛋白酶活力和T-AOC。根据本试验结果,建议红螯螯虾幼虾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的替代量为80%。  相似文献   
978.
对粘皮鯔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在滇池水体的食物组成、摄食策略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对滇池饵料资源环境的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入侵策略积累基础资料。在东大河湿地公园湖滨带设5个采集点,2014年5月9-10日及10月10日进行了2次样品采集,分别采集到粘皮鯔鰕虎鱼17尾、130尾。滇池粘皮鯔鰕虎鱼5月份种群内以成熟个体为主,10月份转变为以幼鱼为主。粘皮鯔鰕虎鱼消化道共检出23种食物类型,主要有多种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及摇蚊幼虫等。以出现频率评价,5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蛹和介形虫,10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和摇蚊幼虫;以数量百分比评价,5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桡足类、尖额溞、摇蚊类幼虫和网纹溞,10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介形虫、桡足类和摇蚊幼虫、轮虫等。初步揭示粘皮鯔鰕虎鱼入侵早期种群具有喜好底栖食物的广食性特征,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滇池流域广阔生境中如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针对不同的饵料基础所采取的摄食策略的差异,深入研究其在与先期入侵的近缘种的摄食竞争中如何取得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979.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 RNA表达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58±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添加不同比例(0%,0.1%,0.2%,0.4%,0.6%,0.8%,1.0%)嗜酸乳杆菌的饲料,养殖期8周。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比例嗜酸乳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与特定生长率随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0.4%组达到最大值;当添加0.2%时,饲料系数最低,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血清酚氧化物酶(phenoloxidase,PO)、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随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0.4%、0.1%和0.2%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溶菌酶(lysozyme,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过氧化氢酶(CAT)m RNA表达量和溶菌酶(LZM)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96 h,对虾存活率随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为判断依据,根据折线模型得出,饲料中添加0.23%嗜酸乳杆菌可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并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  相似文献   
980.
虾夷扇贝动态能量收支模型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虾夷扇贝为实验生物,介绍了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模型5个关键基本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方法,分析了方法的利弊及注意事项,为贝类DEB模型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壳长与软体部湿重回归法计算虾夷扇贝的形状系数δm;采用静水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呼吸耗氧率,计算阿伦纽斯温度TA参数;采用饥饿法测定、计算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形成单位体积结构物质所需的能量[EG]和单位体积最大储存能量[EM]3个参数。室内饥饿实验持续60 d,直至呼吸耗氧率及软体部干重基本保持恒定。结果显示,壳长(SL)与软体部湿重(WW)的回归关系式为WW=0.0118SL3.4511(R2=0.9365),根据公式V=(δm L)3,对软体部湿重的立方根和壳长进行线性回归,所得的斜率即为形状系数δm值(δm=0.32);获得不同规格的虾夷扇贝耗氧率与水温(热力学温度,K)倒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线性回归方程斜率的绝对值为阿伦纽斯温度TA,平均为(4160±767)K。饥饿实验结束时,软体部干重和呼吸耗氧率分别降低了56%和81%。虾夷扇贝的耗氧率稳定在0.17 mg/(ind·h),经计算获得[]=25.9 J/(cm~3·d);饥饿持续30天之后,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基本维持在(0.25±0.01)g,经计算获得[EG]=3160 J/cm~3,[EM]=2030 J/cm~3。动态DEB理论是基于能量代谢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建立的,体现了生物能量代谢的普遍性规律,能够反映摄食获取能量在不同发育生长阶段的能量分配情况。但是,DEB模型参数的测定及计算比较复杂。基本参数的准确获取将影响其他参数以及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为虾夷扇贝DEB模型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