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31篇
综合类   3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变化对小流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泥沙连通性可以反映泥沙源汇的潜在联系,识别流域水土流失热点区域及泥沙迁移路径。研究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泥沙连通性的时空变化特征。该研究在已有泥沙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模型基础上,考虑影响连通性的功能性因素,并采用修正泥沙连通性指数(Revised Index of Sediment Connectivity,ICr)探讨了植被覆盖度和降雨侵蚀力耦合作用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对天目湖中田舍河流域泥沙连通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夏冬季植被覆盖度分别为85%、57%,对应的泥沙连通性指数均值是-9.39、-6.85,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泥沙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利用NDVI值获取模型中的地表综合系数,可以动态反映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的区域及季节性变化;降雨影响泥沙的功能连通性,年尺度上的连通性指数均值同流域泥沙量的相关系数达0.91。说明在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时或者在林地为主的流域中,降雨因子具有主导作用;植被覆盖度升高28%,IC均值降低37%,而单独考虑降雨因子的IC-R均值则反映出雨量升高,指数值随之升高,修正连通性指数ICr综合考虑了植被与降雨因子,但在应用中要依据流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两者的权重。研究结果指出泥沙连通性指数在中国东南部区域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湿润区湖泊小流域水土保持与水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2.
不同坡面草被格局下的侵蚀产沙量及其连通性指数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植被格局的定量表征参数,并建立其与侵蚀产沙的关系,深入揭示植被格局阻蚀减沙作用机制,该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40%盖度的高羊茅草被坡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度(5°、15°和25°)和植被分布格局(裸地、带状横坡、带状顺坡、块状镶嵌、点状均匀格局)下的坡面侵蚀产沙过程变化,并分析了不同草被格局下平均汇流路径长度指数(Mean Flow Length Index,MFLI)、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变化及其同坡度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带状顺坡、点状均匀、块状镶嵌和带状横坡的草被坡面平均侵蚀量分别较裸地减小42.9%、55.7%、62.4%和78.0%,带状横坡的阻蚀减沙作用最优。不同草被格局坡面间的MFLI和IC总体也与平均侵蚀量的差异关系一致,从小到大依次为:带状横坡、块状镶嵌、点状均匀、带状顺坡、裸地。MFLI和IC可分别与坡度结合用于模拟评价不同草被格局坡面的侵蚀产沙,决定系数(R2)达0.84以上。其中,IC与坡度的协同性更佳、依赖性更小,是表征植被格局对坡面侵蚀产沙影响的较佳参数。结果可为快速优选水土保持型植被格局、促进生态脆弱区林草植被格局优化和提质增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为探明喀斯特山地城市镶嵌山体斑块的时空变化,以典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对象,运用2000—2020年5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GIS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模型、景观格局分析等方法,从规模、形态和空间分布方面,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体斑块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中心城区山体斑块数量和面积分布广泛,但20年间山体斑块数量减少30座,面积减幅达25.2%,表现出先切割打碎后吞并侵占的特征,其中大型山体规模持续减小,其他各类型山体数量和面积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山体斑块分维数接近1,整体形状较为规则,2000—2020年山体斑块形状指数增大近1.12倍,斑块形状总体呈现复杂化、破碎化的趋势; 但大型、中大型山体斑块形状更加规则化,而其他类型山体斑块形状日趋复杂破碎。(3)山体斑块具有极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最邻近指数介于0.766 9~0.841 4,全局性空间聚类标准化Z值小于-2.58,以小面积山体斑块的聚集为主,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0年间,空间聚集效应减弱,高密度区逐渐萎缩,低密度区不断扩散且呈集中连片趋势; 并且山体斑块的潜在生态连通性水平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34.
依据IEC61970公共信息模型(CIM)定义的描述所有电力设备的模型和拓扑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CIM模型的变电站一次主接线网络拓扑。通过提取节点-节点关联矩阵,采用简化和加速的关联矩阵改进方法,对电气连通性进行了分析,从而缩短网络拓扑分析时间,减小系统内存开销。实验结果表明,方法有效提高了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的规范性和运行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35.
借助MSPA方法和CEM,利用LCI从生态景观连通性角度评价浏阳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研究结果显示:浏阳市自然保护地识别出30个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占浏阳市土地总面积的43.27%,面积整体变化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其中9号重要生态源地斑块面积最大,占核心斑块总面积的63.80%。结果表明,整合优化后浏阳市自然保护地生态景观连通性增强,基于生态景观连通性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初步成果合理。  相似文献   
36.
基于土壤导气率的燥红土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华  张志鹏 《土壤学报》2018,55(2):360-368
土壤气体传输高度依赖土壤孔隙结构,导气率的获取简单、快速、高效,且对土壤结构破坏小,利用PL-300土壤空气传导性测量系统分别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容重条件下的原状土与扰动土进行导气率测量,展开针对土壤孔隙结构与弯曲连通性的讨论。结果表明:(1)原状土样本孔隙弯曲连通性随气相饱和度增加而增加的程度较扰动土样本显著,两者相对导气率与饱和度的关系曲线变化走势差异不大,表明即便饱和度一样的条件下,孔隙弯曲连通程度仍然不同;(2)原状土导气率依赖于大孔隙的存在,扰动土导气率不仅依赖于孔隙连通的程度,还取决于孔隙弯曲程度。基于土壤导气率对土壤孔隙结构及弯曲连通性的讨论,在建立气体传输模型时应考虑孔隙尺寸分布对导气率的影响,就原状土与扰动土不同的弯曲连通系数加以区分与讨论,为进一步揭示土壤气体传输的内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探明极端降雨条件下流域水文和泥沙连通性的相互关系,对新形势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流域水沙调控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在泥沙连通性指数(index of connectivity,IC)的基础上,采用地形位置指数和植被覆盖因子改进的结构连通性指数(structural sediment connectivity,SCst),累计地表径流深因子改进的功能连通性指数(functional hydrological connectivity,HCfn),研究了极端降雨和植被恢复对流域水沙连通性的影响及输沙潜力的表征能力。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均值由2000年的0.29剧增到2020年的0.70,显著影响SCst,其均值由2000年的-6.49下降到2020年的-10.03,Pearson相关系数-0.93;降雨径流显著影响HCfn,年月尺度上HCfn均值与降雨径流深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0。HCfn可动态反映流域径流输沙情况,平水年流域实...  相似文献   
38.
我国耕地由于多年来运用平翻耕法或垄作耕法,在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了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其厚度可达6~10cm,它的总孔隙度比耕作层或心土层减少10%~20%,阻碍了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与热量的连通性。作物根系难以穿透犁底层,因此,作物根系分布浅,吸收土壤养分的范围小,抗灾力弱,并易倒伏。  相似文献   
39.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叠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0.
王利成    温仲明      逯金鑫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124-130
为探究延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基于土地利用分类成果和水文连通指数空间分布,探讨了延河流域植被景观和水文连通性的格局特征,并借助Geoda软件平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了林草植被景观格局与水文连通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和森林带中林草景观与水文连通性都呈现空间自相关性。3个地带中林地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聚合度指数和斑块面积百分比都与水文连通性呈现显著的统计学上的正相关性以及空间正相关性; 景观分离度和斑块破碎化指数与水文连通性呈显著的统计学上的负相关性以及空间负相关性。(2)林地景观的优势度和聚集程度的增加并不能带来水文连通性的降低,而其斑块破碎化的增加会带来水文连通性的降低。对于3个地带的草地景观,其表现则与林地完全相反,增加草地景观的面积,提高草地植被的优势度,使草地斑块连续集中可以促使水文连通性降低。(3)在探究水文连通性和植被景观格局相关关系的空间回归模型中,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远好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综合来看,空间滞后模型对植被景观格局与水文连通性的空间关系的解释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植被景观格局的设计和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