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0篇
  20篇
综合类   23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大遗址属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处农村腹地的区位环境使得村落型大遗址避免了高强度城市建设的扰动。然而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环境也使得村落型大遗址在其保护进程中面临考古工作不足、展示理念陈旧、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挑战。因此,以雍城遗址为例,在深入分析遗址保护现状与破坏因素的基础上,对雍城遗址保护进行了问题诊断,并结合农村区域的环境资源特性与雍城实际状况对雍城遗址的保护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对推进村落型遗址的保护进程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2.
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榆林市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从遗址分布的自然地形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时期内古遗址的高程、坡度和坡向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其次从遗址点空间分布类型方面分析,发现古遗址在某些地区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性。了解这些古遗址空间分布的不同规律可以探讨研究古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为探索良渚古城遗址景观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潜在遗址景观分布概率,研究通过Geodatabase平台对已发现的135个遗址点构建景观空间数据库,利用SAGA-GIS、主成分分析(PCA)采集筛选17个相关变量,通过K-means聚类法识别划分遗址群,最后运用MaxEnt模型对各遗址群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刀切法检验变量,并绘制出各遗址景观群潜在的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1)良渚古城遗址景观可依据14大筛选变量划分为4类,并根据聚类结果与模型变量响应曲线,提取出傍山依水、远山近水、居山取水和低丘止水4种分布模式;2)其中影响度最大的4个主导变量分别是坡度(61.8%)、风暴露指数(34.8%)、地形开阔度(21.7%)和地形湿度指数(41.1%);3)良渚古城遗址景观潜在的分布区域为大遮山南部平原及大雄山西北部湿地,4类遗址景观高概率分布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1.56、33.76、61.34和76.87 km2。  相似文献   
84.
唐皇城含光门土遗址中微溶-可溶盐导致地泛白、酥粉、片状脱落等病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土壤含水率、酸碱度(pH)、电导率测定以及微溶-可溶盐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能谱(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唐皇城含光门东展厅土遗址微溶-可溶盐主要以硫酸钙类和硫酸钠类为主;西展厅五期断面土遗址主要以硫酸钙类、碳酸钙类为主。不同部位含盐量与水分的运移密切相关,随着距离水平地面高度的增加,含水率的的降低,微溶-可溶盐的含量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硫酸钙类是导致土遗址酥粉、脱落病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交融最直接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山西的农业生产至少有8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纵观山西农业的发展历史,人们可以感受到山西农业的久远与悠长。  相似文献   
86.
采用常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土遗址模拟坑中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可溶盐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这些可溶盐主要为钙和钠的硫酸盐类,它们随着水分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不断地向遗址表面运移,最后在土壤表层积累堆积;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3DSDDM),分析了可溶性盐分对遗址土壤结构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可溶性盐分在遗址表面的累积,可溶性盐分在遗址孔隙中形成了巨大内应力,使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颗粒之间的距离拉大,使土体表面泛白酥解,严重时引起土颗粒的脱落和酥解。本研究为土遗址保护中盐害治理提供了依据,对保护大批濒临破坏的土遗址,推动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7.
蔡泉宝 《茶报》2004,(1):38-38
历代长乐人在中国茶文化中,有重要的贡献。南宗庄季裕著《鸡肋编》(公元1139年)记载:“从蔡襄《茶录》后韩岂知刚福州长乐人,尝监建溪茶场,采茶工匠几千人。”蔡襄是宋代书法家,福建转运使,茶学家,宋代贡茶小龙团的发明者,在长乐竹林寺右有“龟山”摩崖题刻。  相似文献   
88.
浅析绿化在大遗址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璐艳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83-683,750
揭示了目前我国遗址地绿化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绿化在遗址地环境保护中的三大作用。  相似文献   
89.
灞桥段家村汉代水上大型建筑遗址出土的木材经鉴定为松属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麻栎属麻栎类木材(Quercus Sect.cerris),麻栎属槲栎类木材(Quercus Sect.prinus),桦属木材(Betula sp),鹅耳枥属鹅耳枥类木材(Carpinus Sect.sp),桑属桑木(Morus sp)等14类木材.  相似文献   
90.
甘肃庆阳遗址古栽培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的变异系数皆处于第二位,显示出庆阳古栽培稻在这一时期尚处于较激烈的分化状态,尤以粒厚的变异最著,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2.古栽培稻二维性状变域的特征二维性状变域是两个性状的平面位置分布表象。从图2~5可以看到,古栽培稻的分布位置与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都不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图2中古栽培稻粒长似粳、而粒宽似籼,因此其位置不在籼稻的左上,也不在粳稻的右下,而分布在籼粳之间的左下方,粒长和粒厚二维分布的图3也有类似的特征。图4中古栽培稻粒宽和粒厚的二维分布与籼靠近,处在普通野稻和粳稻两极的中间区域。图5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