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7篇
农学   84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254篇
农作物   69篇
水产渔业   259篇
畜牧兽医   45篇
园艺   8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二倍体杂种优势马铃薯育种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3,(2):96-99
马铃薯育种进程缓慢主要是由马铃薯四倍体遗传特性决定的。高度杂合的四倍体马铃薯中隐性基因表现频率低,使得很多有害的等位基因被隐藏在四倍体中,而有利等位基因很难重组到一个四倍体品种中,这是造成马铃薯杂交育种周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马铃薯无性繁殖有利于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生育期短;但储运成本高、容易退化。实生籽利用的优点是储运简便、基本不传播病虫害,且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四倍体实生种相比,二倍体F1育种可以通过不断自交将有害基因剔除掉,从而获得优良自交系用于F1实生籽生产。随着马铃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完成,近几年二倍体F1实生籽育种成为了国际马铃薯研究的热点。然而,要实现二倍体实生籽生产,自交不亲和及其自交衰退是培育自交系的绊脚石。我们正在克隆自交不亲和抑制基因Sli,并且通过杂交将该基因整合到优良栽培品种中,为下一步培育出优良二倍体自交系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正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挖掘马铃薯自交衰退相关基因区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自交衰退的遗传机理,探索一条快速克服自交衰退的分子育种路径。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建立马铃薯二倍体F1育种体系,带动马铃薯产业进入新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92.
AgNO3对甜瓜离体胚囊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作物的花药、小孢子培养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实际育种工作中。与花药培养相比,离体培养子房或胚珠诱导单倍体植株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某些作物上诱导率和绿苗率较高。早在80年代,水稻、大麦、玉米、青稞和马铃薯等都已建立了未受精胚珠单倍体离体培养技术,而对于葫芦科植物至今尚未找到一条高效的单倍体诱导方法。1999年,FICCADENTI进行甜瓜未授粉胚珠离体培养,得到了单倍体植株。2003年,LOTFI采用FICCADENTI的培养方法,对不同甜瓜品种进行诱导,结果只得到了3棵再生植株,在未进行倍性鉴定之前死亡。至今,国内甜瓜离体雌核发育诱导单倍体研究尚未报道。  相似文献   
93.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之间的表达差异及其与DNA甲基化的相关性,克隆二倍体、四倍体泥鳅的CDS序列和启动子序列,并分别采用qRT-PCR和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BSP)分析IGFBP-1在二倍体、四倍体泥鳅中的表达水平及启动子区和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泥鳅的IGFBP-1基因CDS序列长789bp,编码262个氨基酸,二倍体、四倍体泥鳅间有5bp的差异,但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在二倍体、四倍体中分别克隆得到2 341bp和2 331bp的启动子序列,倍性间的序列相似度达99%,启动子序列中包含典型元件TATA-box,以及SP1、CREB、C/EBP、POU2F2、GATA-2/3/4和SRY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泥鳅的IGFBP-1基因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且四倍体泥鳅肝脏中IGFBP-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二倍体(P0.01)。四倍体泥鳅IGFBP-1基因启动子及第一外显子区的甲基化水平均比二倍体低,其中四倍体肝脏中的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IGFBP-1基因主要表达的肝脏组织中,其mRNA表达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启动子区较高的甲基化可能抑制了二倍体泥鳅IGFBP-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4.
《中国瓜菜》2016,(6):1-4
花粉辐射和离体胚挽救技术是葫芦科作物获得单倍体胚和单倍体植株的一种重要方式。该技术在葫芦科作物育种上应用广泛,本文综述了影响该技术的一些重要因素,如基因型、辐射剂量、辐射剂量率、植株生长环境、花粉发育阶段、离体胚挽救时间、胚发育时期、染色体加倍、倍性鉴定和植株再生技术等,为该技术的开展和应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
阳光玫瑰葡萄别名夏音马斯卡特、耀眼玫瑰,欧美杂种,二倍体。该品种果粒大,单粒重10~12克,绿黄色,果穗大,单穗重500~1000克。肉质硬脆,有浓郁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18%~20%,最高超过22%,鲜食品质优良。果粒耐储运,不裂果,不落粒。  相似文献   
96.
二倍体棉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倍体棉种为四倍体栽培种提供了亲本(祖先)种,是棉花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是构建棉属突变体库、研究棉花功能基因组的优良材料。其中A、B、E、F组棉种起源于亚非大陆,D组起源于美洲大陆,C、G、K组起源于澳洲等地,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组织培养研究主要涉及植株器官与细胞培养的再生途径、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培养与融合等,目前已获得了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野生拟似棉(G. gossypioides)、亚洲棉(G. arboreum)、戴维逊氏棉(G. davidsonii)、雷蒙德氏棉(G. raimondii)、司笃克氏棉(G. stocksii)、奈尔逊氏棉(G. nelsonii)、比克氏棉(G. bickii)等二倍体棉种的再生植株,其中茎尖培养仅获得了亚洲棉、比克氏棉再生植株;原生质体培养获得了克劳茨基棉、戴维逊氏棉的再生小植株;此外,获得了陆地棉和二倍体棉种克劳茨基棉、比克棉、司笃克氏棉的种间杂种。二倍体棉种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组织培养体系可以借鉴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相关方法。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后续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7.
玉环柚、永嘉早香柚都是二倍体柚,前者无籽果皮易裂,后者基本无籽或少籽而中心柱、囊瓣易裂。经过连续3年的定点调查,玉环柚和永嘉早香柚在授予二倍体的土柚和其它柚品种的二倍体花粉后,均出现10%以上的裂果率。调查结果表明,玉环柚和永嘉早香柚在授予同样倍性的二倍体的有籽花粉后,出现一定数量的裂果是事实存在的,它与前人研究的基本不裂果的结论不相符。裂果的主要原因是亲本花粉存在着不亲和性,此外是漏授粉。而异源四倍体花粉授粉后,虽然有相应数量的裂果率,但花粉均为亲和,裂果基本无籽。  相似文献   
98.
普通小麦、簇毛麦及其双二倍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晓月  石屹 《作物学报》1995,21(3):377-379
本文分析了六倍体普通小麦农大146、簇毛麦及其杂种和双二倍体的全展旗叶及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子代与其双亲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形成了偏母互补型;子代双单倍体 (2n=28) 和双二倍体 (2n=56) 旗叶酯酶同工酶酶谱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99.
苹果二倍体和三倍体的同工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苹果二倍体和三倍体两个酶同工酶电泳分析的结果发现,与二倍体相比,三部体苹果酸氢酶(MDH)电泳谱带MDH-1染色加深,表现了明显的剂量效应。谷草转氨产(GOT)电泳谱带GOT-1谱带数目明显增加,又说明三们体的遗传杂和性增加,研究表明。经有性杂交产生的三倍体不仅存在基因剂量的特征,同时也包含基因重组效应。  相似文献   
100.
苹果三倍体和二倍体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个苹果品种的二倍体和2个苹果品种三倍体只峙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三倍体细胞超微结构与二倍体明显不同。三倍体细胞,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的膜结构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细胞叶绿体片层膜或者肿长,或者表现稀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